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09 1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访青年艺术家顾童

  讲述青年艺术家顾童陶瓷、印章和书法艺术创作的故事,还得从她儿时辗转的生活经历说起。

  顾童祖籍浙江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父母一生痴书迷画,曾作为知青下放到金华塘雅镇教书。父亲教美术、母亲教语文,在他们的熏陶下,顾童也从小也喜欢书画。

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顾童近照

  知青返城时,顾童随父母到金华,与篆刻艺术家比邻而居。读中学时,顾童拜其为师,领略了篆刻技艺带来的乐趣,“从那时起,篆刻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爱好,也为我后来从事陶瓷印章创作铺垫了基础。”顾童说。

  与此同时,金华的婺州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顾童的艺术之路。婺州窑在产品造型、胎质、釉色、制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也给顾童心中埋下了一颗陶瓷艺术的种子。而2003年,顾童随先生赴景德镇投资创办《瓷都晚报》,瓷都的艺术氛围最终引燃了她内心的火种,让她彻底迷上了陶瓷艺术。

  在景德镇,顾童曾去拜访陶瓷艺术家王锡良先生。王锡良先生看了她融合篆刻和陶瓷的作品后说:“在景德镇,画的、写的人很多,但是刻的好象还不多。你在陶瓷篆刻领域好好钻研下去,相信会出成果。”王锡良先生的鼓励对顾童影响深远,此后她把艺术方向定位在“陶瓷、书法、篆刻”元素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婺州窑、篆刻、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同的瓷泥、不同的釉料、不同的篆刻主题,经过手工匠造,再经过火的历炼,就变得有了灵魂。我愿意尽自己所能,让婺州窑上的中国印发扬光大。”顾童说。

陶瓷、书法与篆刻的融合创作

  顾童《婺窑瓷印——铭记一辈子》陶瓷 尺寸不等(婺州窑)2018

  2017年,顾童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雕塑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班》。研修期间,她耗时百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授业教师、30位同学各造瓷印一枚。印章施以婺州窑珠光清釉和乳浊釉,烧成后将印蜕复刻至所赠之人的杯上。这个作品取名为《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景德镇陶瓷大学曹教授春生赞扬其为,“艺术地定格了研修班相融和谐、富有生机的师生情谊”。

  《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的惊艳之处,正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艺术可谓是‘触类旁通’,艺术融合是‘技’与‘道’的升级修炼过程。近年我在做的陶瓷印,融合了东方艺术学中至少三样以上的内涵和技艺,其中的书法、篆刻和青瓷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精典的东方艺术。我相信陶瓷、书道、篆刻的结合有了‘哲匠’的参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好的未来。”顾童说。

  而顾童将多种艺术融合的道路,也得到了“西泠五老之一”林乾良先生的肯定,“近廿年盛行瓷印,一般印人多购印刻之。全国仅十来人既制瓷印兼精篆刻。自抟泥始,历制坯,雕钮、上釉、烧炼全程。其治印、刻款,自亦在其中。所作,印则五彩灿烂,钮则花样百出。尤其篆刻印章及瓷板,古韵悠长,入古出新,洵实佳作。”

  “陶瓷不仅是物化的器皿,更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现当代的陶瓷艺术既要表述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要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印迹。而印章,在很多场合代表着中国元素,篆刻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我通过创作姓名印、百家姓印、肖形印,想让作品和读者找到对接点,发生关联、产生共鸣,以传播‘和合文化’,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顾童说。

  (光明网记者章丽鋆、李贝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