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季国平
观看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可能是脱离生活、迷失剧种、演绎概念的剧目看多了,当我们突然看到一出人物鲜活、剧种鲜明、赏心悦目的轻喜剧时,大概都会叫好点赞。“出乎意料的好!”这是我观看《蔡坤山耕田》首演时的真实感受。其实,该剧剧本三年前我已阅读过,很是认同;经过了二度精心创作,该剧首演的呈现则更为精彩。
这是一部极具湖南花鼓戏审美风范和表演特色的成功之作。该剧虽然是讲述古人的故事,但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行善积德的主题,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息息相通的,也最能体现戏曲艺术潜移默化、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在二度创作上,导演从剧种本体出发,不断超越自我,一剧一格,把舞台用活。简洁、大气的舞美给有限的舞台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剪影的设计和皮影化的表演造型极具特色,同时把戏曲传统写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全剧制作精良,表演细腻,唱腔动听,风格鲜明,十分难得。
《蔡坤山耕田》中几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若果说勤劳憨厚是中国农民的普遍美德,那么剧中的蔡坤山既有着勤劳憨厚的一般特征,更有着古灵精怪的机智和疼爱堂客的痴情,是中国式湖南作田汉子的典型。其妻白李花的乐于助人、活泼可爱和善于持家,也给人深刻印象。“散财”一场戏,更让我们看到了白李花的正直和善良。剧中知县和师爷的形象同样生动鲜活,作为讽刺批评的对象,折射出封建制度下为官者溜须拍马、眼光向上、不顾百姓的自私,以及不如此便难于立足官场的无奈,是对旧制度下人性的伪善和自私有力的批判。剧中的皇帝朱夫子虽然属于情节人物,但在全剧结构中起到了穿针引线、解决矛盾的重要作用。
该剧的故事带有寓言剧的意味,用喜剧的样式来表现,更显得真实动人、耐人寻味。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与最普通的作田汉子“遇饭”,本就有着强烈的角色反差和喜剧色彩。蔡坤山的憨厚精灵和略带丑行的行为色彩,与天性纯厚、乐于助人又漂亮可人的白李花,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对“奇葩”夫妇的一言一行,同样具有喜剧性。二十年盼望升官而不得的县官,遇上蔡坤山借钱的升官机遇,犹如一根救命稻草,自然要牢牢抓住。师爷同样是一位“丑”的讽刺喜剧形象。故而,全剧故事情节的喜剧性十分强烈。种红薯、耕田、施粥,以及烤乳猪与明朝对“猪”读音的忌讳等情节,让全剧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喜剧氛围和讽刺意味。而喜剧和讽刺的背后,恰恰是深刻的以民为本、以农为本、关注百姓生计、积善行德的传统美德。
“耕田”一场是该剧的精华所在,从牛肉引申出老百姓视牛为命的朴实情感,也引申出教训师爷、县官拉犁耕田、体恤民情民生的情节。演员的表演配合默契,也为该剧增色不少。显然,“耕田”的戏,不只是富于讽刺幽默,也集中体现了以民为本、以农为本的思想,该剧在喜剧性、幽默感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饰演蔡坤山、白李花、皇帝等角色的演员表演都非常出彩,剧院通过一台戏的创作,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让演员在创排的实践中成长,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做法。饰演蔡坤山的演员还很年轻,而且是从基层剧团调到省剧院的,剧院大胆起用,颇具胆识。饰演白李花的叶红,是湖南花鼓戏的成名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不仅表演出色,演活了蔡坤山的妻子白李花,而且甘做配角,带领青年演员健康成长。饰演县官和师爷的是该院两位70高龄的老艺术家,他们的表演更是得心应手,为青年演员做出了表率。
该剧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9年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两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正表明了该剧独有的价值和观众、专家对该剧的喜爱。该剧完整流畅、赏心悦目,将湖南花鼓戏轻喜剧、乡土气的剧种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出、磨合和加工提高,能够成为可以媲美《刘海砍樵》、可以传承保留的优秀剧目。不过,该剧还有进一步打磨提高的空间,比如淡化一点皇家色彩。全剧六场戏: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以蔡坤山、白李花夫妇为主线,皇帝只是剧情线索人物,但当皇帝出场,尤其是第六场戏中,便使得封建皇权色彩过重,应做些淡化。
该剧受到观众,特别是基层观众的喜爱,让我想到了当代剧目的创作问题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虽然戏曲艺术在当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国家给予了很多政策扶持,我们需要创作出更多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可惜像《蔡坤山耕田》这样的好戏不多,而概念化、去戏曲化和剧种化的剧目却比比皆是。再则,我们需要倡导创作现代戏,特别是现实题材剧目创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唯现代戏偏向的存在。《蔡坤山耕田》的问世,提醒我们在倡导现代戏的同时,还需要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传统戏。(季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