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商业、艺术与现实主义
——《少年的你》成功背后
作者:张义文
12月9日,影片《少年的你》正式下映,在上映45天的时间内,伴随着好评如潮的口碑,影片总票房达到15.45亿元。作为类型电影中小众成员的青春片取得此成绩实属不易,通过对影片本身及影片与社会互动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其“爆红”的背后,是影片对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有效平衡,以及基于现实主义土壤的观众认同。
《少年的你》海报
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电影因其特殊的工业产品与艺术作品的双重性,必须要考虑商业与艺术的折衷处理,反映在接受层面即为“既叫好、又叫座”,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也被证明为电影创作的一种长期且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往往并不容易,《少年的你》再次验证了这一策略。
从商业层面讲,高关注题材的选择、流量明星的参与、“未映先热”的营销策略,无一不符合当下电影资本运作的商业逻辑。首先,《少年的你》选择以校园霸凌事件作为故事题材,跳脱了以往青春片中以情感为主要着力点的早恋、分手、堕胎、车祸等叙事俗套,使影片本身具备一种独特性,且校园霸凌本身为当下较高关注度的社会现象,因此从题材选择上,影片便具有高度商业化的故事基础;其次,从明星制的角度看,影片从导演曾国祥到主演周冬雨、易烊千玺都拥有可观的“流量”,其流量背后的商业价值更毋须言;再次,影片在营销策略上也不遗余力地推广,“未映先热”成为最大的营销看点,据微博数据,影片尚未上映时便已有32亿的阅读量!除此之外,上映6天的时间内更是斩获60多个热搜,可谓将互联网营销运用到极致。
《少年的你》剧照
但商业价值往往是外在的,真正决定影片高度的则是内在的艺术价值。《小时代》《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同样具有各自的商业看点,但因缺乏艺术价值,口碑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导致商业价值的折损,而影片《狗13》则因为过浓的艺术表达从而丧失了商业价值。《少年的你》在保持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完成了艺术的审美表达。首先,导演没有将影片处理为对现实某霸凌事件的还原或者抽象表达众多霸凌事件的共性/典型性,而是追求柏拉图提出的“理式”,即存在于霸凌事件背后的东西,它是少年之间懵懂的心绪、是伦理与法制的纠缠、是边缘人物走出困境的关隘,霸凌事件成为诸多主题切入点的背景色,透过影片观众似乎可以看到一幅导演绘制的众生相。其次,在影片风格上,《少年的你》的场景往往空旷的大空间与逼仄的小空间交叉表现,景别多用远景及特写,如对小北被打遇陈念获救、小北尾随保护陈念、陈念进考场等事件的表现选择的是大空间,而对陈念在家中、小北的出租屋、监狱等场景的表现均为小空间,这固然有叙事上不得不采取的可行性,但在审美心理中,大空间往往使人乐观、开朗,小空间往往使人压抑、痛苦,这体现出影片对艺术规则的遵循;在色调及用光上,影片主体呈现为怀旧的暖色调,而开篇及结尾则为冷色调,这同叙事上开篇及结尾为现实,主体为回忆的叙事是一致的;另外,演员的表演在隐忍克制中隐藏着爆发,相对于艺术电影惯用的以“非职业演员”表现电影的原生态而言,《少年的你》采用专业的演员完成了专业的艺术表演,实现了一种工业化的美学表达。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少年的你》成为“爆款”青春片的内在原因,正如现代主义认为的,艺术的诞生只有在面对观众的一刻方才实现一般,电影是否获得观众的认可则需要进入影院检验,基于现实主义土壤的观众认同则成为影片成功的外在原因。
一种从未断流的传统:基于现实主义土壤的观众认同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新兴电影运动到近年来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影片创作,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电影创作中从未断流,它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更是一种基于现实传统的观众心理,《少年的你》便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中获得广泛的观众认同。
《少年的你》剧照
据统计数字显示,当前影院的观影主体集中在15-40岁之间,其中,15-29岁的观众占到六成以上,这恰好与电影《少年的你》的目标人群吻合,覆盖了至少六成的观众。此外,影片反映的校园霸凌事件触发了观众的观影认知,容易激起心理共鸣。然而,这样的操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影片的表现符合观众心理,必然好评如潮;反之,则会招致大面积的批评。无论如何,《少年的你》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与观众的心理对接。
影片的现实主义创作主要体现在事件的选取和心理情境的营造,目的是使人物及事件真实可信,更有艺术的力量。《少年的你》主体事件围绕陈念、小北、魏莱展开,此外,也涉及了众多小事件:高中班级按考试成绩调换座次、陈念的母亲为供陈念读书不惜卖假面膜、郑警官为了逼近案件真相孜孜以求……众多小事件的细节,构筑了影片整体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使得霸凌事件的一波三折拥有了更加真实的情感基础。
《少年的你》剧照
不仅如此,事件本身的心理情境营造同样必不可少。在观影机制上,类型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缝合机制”,即观众通过对主人公的认同将自己想象成为叙事的承担者,如果影片的心理情境营造得有瑕疵或是形式上的故意打破,便会使观众疏离影片的故事叙述,形成主观上的怀疑。客观地看,《少年的你》中的霸凌事件充满戏剧性,在现实生活中“小混混”与高考生相恋并为之背负杀人罪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影片通过对陈念的弱者定位代入,如为了走出去不顾一切地参加高考;极端处境下的无奈选择,如遭遇霸凌后万般无奈找到社会人员小北;以信任为基础的情感弥合,如小北对陈念说的“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等等,帮助观众建立起对陈念、小北的情感认同,进而把充满戏剧性的霸凌事件营造为一种不可不接受的主观真实事件。
不管是众多其他事件的细节还原,还是主体事件对心理情境的营造,《少年的你》建构出一种属于青春片的现实主义,让深蛰在现实主义脉络中的中国观众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
总之,《少年的你》在保持商业看点的前提下突破了过去青春片的惯有套路,成为国产影片对艺术与商业平衡创作的又一范例,影片基于现实主义的接受土壤,选择校园霸凌事件为故事题材,获得了广泛的观众认同,为国产类型片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思路。(张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