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访青年艺术家张文娟
庄子曾言:“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青年艺术家艺术家张文娟认为,愈是经历时间沉淀,愈能发现庄子其言之妙。她的作品多呈现自然、沉稳之美,多年来一直追求“游心于物”,在创作过程中体会艺术本真。
张文娟近照
张文娟能历练出这样的心性,全因陶瓷烧制过程的“煎熬”——陶瓷作品烧制受天气制约,需“天时地利人和”,完全看“缘分”。《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陶瓷制作要灵活利用天、地、材、工,四者有机结合才可以产生好的物品。这样漫长的过程让很多艺术家在陶瓷烧制面前却步,但张文娟却越来越爱这样的艺术。
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张文娟来到邯郸,将目光转向地方磁州窑陶瓷。磁州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陶瓷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窑口,它品种繁多,装饰技法精巧。张文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取舍、融合、传承、创新,以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呈现磁州窑传统工艺。2017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张文娟实现了磁州窑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表达,创作出了工艺美术系列作品《磁州窑生活陶艺》。作品以磁州窑为文化根基,融合当代创作理念,在造型上利用器物本身的功能,通过线的曲直、转折表现出造型的简洁朴实。
《磁州窑生活陶艺》陶瓷15.5cmX7.5cmX8cm(壶)
7.2cmX7.2cmX5cm(杯)2018
“我一直致力于创作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陶艺。”张文娟称自己的作品是“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工艺美术系列作品《磁州窑生活陶艺》以茶具、餐具为主,搭配以花器和香炉。张文娟的创作让人们对磁州窑有了新的认识,更让磁州窑以新的方式融入生活中。化妆土作为磁州窑装饰的主要材料,其运用方法一直被历代陶瓷工匠艺人所实践。起初,化妆土本身的颜色是白色,张文娟大胆尝试,通过烧制过程中升温曲线的控制和气氛的强化让其呈现出富有变化的暖棕色,突破了单一呈色,丰富了化妆土的艺术形式。
能有这样的思考,均源于多番走访、总结经验。张文娟先后去北京、杭州、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做了调研和考察,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艺术展览,同时也走访了多家民间作坊、拜访了一直坚守磁州窑的专家和艺人,得到了很多创作上的指导,解决了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也为她打开了思路、提供了灵感。
“能够获得艺术基金的资助,我感到很幸运,对我也是很大的鼓舞。”实施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让张文娟受到了业内人的广泛关注,增强了她对磁州窑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更坚定了她未来的艺术道路。“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要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恪守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力争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能够如此坚定地选择磁州窑陶瓷制作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陶瓷烧制本就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几经周折却无一所获的情况屡有发生。在创作工艺美术作品《磁州窑生活陶艺》时,张文娟耗费心血制作了大量杯子,但在湿坯上釉时有一半的杯子塌软,剩下的十几个在入窑烧制后出现了底部开裂或口部变形等问题。最后,当初费尽心血、苦等天气烧制的二十几个杯子,只剩下两个完整无缺的作品。“陶瓷烧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每次都会有悲伤,但也会有惊喜。”张文娟坦言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多次的失败也促使她不断的思考,在反复的磨练中得到了技术的提升,也让她真正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出一种文人气质,朴素之美,使人们在真实的繁世中,以平和与淡定的心态体验生活的美好。”陶瓷烧制经常出现意外,耗时几个月完成一个作品对张文娟来说是常态,“这就要求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要放下急功近利,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守得住寂寞才等得来繁华,庄子口中的“漠”对于张文娟而言是一份恒久的力量,她正是在这样的淡与漠中修炼自己,守住本真,看清内心,真正达到理想境界。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