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北京站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北京站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19 11: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19年12月9日,“为时代画像”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启,对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8年度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成果运用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北京站研讨会“青年与守正创新——当下青年创作的问题与展望”议题的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自信

  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文化自信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之所以会在制度自信、体制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加入文化自信,是因为全球化和移动互联时代的语境下,对文化的要求更为强烈。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背景不同,如何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

  每个时代形式感的突破都和创新有关,任何创新都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有本之木,这种根本就在于文化来源、情感来源和形式选择。文化自信和艺术共同体是很大的命题,每个艺术家在破题的时候都要着眼于具体,所有抽象的概念都和具体的生活感受、生活经验有关。

  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性的阐释、对物象和材料的提炼能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对爱的提炼与呈现是艺术对生活的升华过程,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构建命运共同体,当代青年要思考三件事

  冀鹏程(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

  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征程要走。除了国家提供各种公共文化资源和措施政策的扶持以外,青年人应当积极参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当下,年轻人应该思考以下三层关系。

  第一是青年与传统的关系。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三点需要面对:鸦片战争之前长达数千年儒释道的文化传统;新中国建立救亡图存阶段,中西产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碰撞;建国后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三段理论体系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第二是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青年艺术工作者如果没有站在全球、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变成井底之蛙。我们需要明确创作的出发点以及艺术与传统、世界的关系,才能摆正自身位置。

  第三是艺术和科技的关系。科技永远都在前面,指引着我们改造生活形态。中国的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沿,但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沉溺于消费科技带来的娱乐快感中,而不去增强文化储备和创意能力,那么,我们距离文艺的复兴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呈现“内心真实”

  曾孜荣(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中国的出版业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原创内容传播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带着这个使命任务,我每年都会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波罗尼亚书展,与国外的同行进行深入交流。

  西方艺术建立在透视基础上,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是反透视的——中国艺术不仅仅描绘客观场景,更抒发内心情怀。不是中国艺术不懂透视,而是我们希望作品可以符合内心真实。

  比如明代的《明宣宗行乐图》,作者把重要人物画得比旁边人要大一圈,这是中国美术的典型样式——主大从小,这就是心理真实与视觉真实的差异。还有唐伯虎画的《孟蜀宫妓图》,一个简单的四人结构,却清楚地讲出了劝酒和拒酒人物间的互动。唐伯虎运用了“三白法”,敏锐捕捉了人类受光面最亮的部分——额头、鼻尖、下颌。这一技法并不一定符合视觉真实,但却符合了心理真实。

  我希望国外的艺术家同行们能够看懂中国艺术,看到东西方在图象间的共性,看到我们与西方的共同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里,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里。

    工艺美术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李 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作为工艺美术大国,有大量的优秀作品留存于世,工艺美术也是中华文脉的基础与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智慧,这是中国人在解决人和物的关系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早已不是单纯的手工作品,更蕴含着人文情怀与时代审美。工艺美术更贴近于生活与社会,因为它从创作之初就更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在当今批量化、标准化生产中,工艺美术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与个性就显得尤为珍贵。

  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信息传播的惊人速度压缩了人们的思考时间,这并不值得推崇和宣扬。映射在工艺美术中,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缺失、夸大技术作用、重奢侈轻实用等几个方面。工艺美术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工具,但很多从业者却把其当成奢侈品展示的载体,背离了这一艺术类别的存在价值。工艺美术商业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很多商业展览上的工艺作品都强调了商品性,注重商业价值,不符合今天推崇的价值观。

  对于传统文化认识及学习上的缺失,也是形成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工艺美术作品凝结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审美。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中国闻名国际、屹立世界的形象所在,更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精神来源。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社会精神内涵。工艺美术作为最贴近生活的艺术门类,一定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时代审美合拍,才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作品。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

  秦文婕(天津美院副教授):

  我分别从视觉、功能和文化三个维度来讨论一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化。

  从视觉层面来看,现在很多设计急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将视觉元素进行拆解、重构、混搭组合,强行将传统元素符号嫁接到当代设计语境。由此涌现出一批雷同、混乱甚至是丑陋的设计,严重影响并制约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在功能层面,器物的功能和形式是紧密相联的。中国的器物有其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逻辑性,今天的很多产品都扎根于生活。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情境或礼仪交际,不仅能够符合国人的实际需求,还同时兼顾了舒适、健康、灵活、方便、愉悦、审美等要求。

  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礼仪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我的作品“谦者礼遇”系列就产生自这样的灵感:我希望通过坐的行为或礼仪方式营造一种具有中国式修养的礼遇感,温润每个人的内心,营造很和谐的空间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积极价值有待开发,这也将为学术研究及文化实践拓展更大的空间。

  工艺美术创作中的承传新变

  尚青玉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的作品不仅面向传统,更面向未来、面向生活、面向国际。本次展览集中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展示新作为的成就。

  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必须要有益于国事,关注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并运用所学致力于解决社会的问题,最终实现国泰民安。这也是职业道德的一把标尺,更是“一腔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当代,“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在工艺美术承传新变的过程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家田自秉先生将工艺美术的性质界定为“与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工艺美术既有使用价值,又具审美价值,积极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反作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工艺美术的双重属性不应只满足于日常所需,更应关注天下邦国。这不仅是当代工艺美术承传新变的历史使命,更与现代设计不断延展的内涵不谋而合。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的创办者莫霍利纳吉曾说,“设计不是一项职业,而是一种态度。”设计的目的是为我们构建一种合理有序的艺术化生活方式,它代表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和态度。由此可见,设计与工艺美术一脉相承,不仅立足于当下的物质性问题,更着眼于非物质性的宏观立场。正如法国学者马克堤安尼所说,“我们正在从一个讲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和多元再现的文化。”

    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内涵

  王雪峰(展览策展人、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

  “现实主义”这一词汇来自西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实主义是指一切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现实、现实是艺术发展的动力,狭义的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其诞生渊源于哲学和社会诉求,也源自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黑暗、展示物欲挤压下的众生心态。

  代表性的人物是库尔贝,他提过现实主义的三点特征: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恩格斯在后面又添加了新的注脚——除了细节真实,还要精准还原典型环境中的经典人物。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中提到“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应当与中国的文化土壤、文艺政策有机结合,才能拥有广阔前景。

  如何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延伸出真情实感

  杨金宇(中国油画院青年画家):

  现实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创作主轴,基金这一次资助的作品《黑土地收获的季节》体现了我一贯的创作思路。我以生活为创作蓝本,抒发乡土情结。作品全部取材于我家乡的真实场景及人物,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总是能找到艺术的创作灵感——农民质朴的劳动场景延伸出真情实感,这是最能打动我的画面。经过了这一次创作,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作品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家乡父老的生活逐渐变得富足,每个细微的时代变化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我想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真实的生活,这既是对故乡的回望,也是对家乡深深的祝福。

  民族文化叙事与当代精神转换

  ——浅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下的青年艺术创作

  雷蓉蓉(太原美术馆美术评论员):

  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这是一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浓缩了当下青年的创作状态与文化理想。他们的作品折射时代、又验证时代,面向生活、又立足生活。

  从展出的作品来看,这些青年创作者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更加开放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他们用中国美术的立场、眼光、观点去创作作品,建构了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与世界的艺术走向。如王伟的摄影作品《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这一作品涉及人类学范畴,记录、传承和保护了珍贵的民族文化,每个人的眼神都在讲述这个民族的故事,每个人的神态都熔铸了民族的文化精神。青年创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他们的作品中有对国家宏大的关照、也有对生活精微的叙事,有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思考、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寻踪和敬畏。

  现实主义作品如何创新?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进行探索。第一在传统技法的形式和观念上进行创新。传统技法能否表现当代创作值得探讨。今天的现实主义不仅要描绘出当代人对新生活的真实感受,更要揭示时代精神,表达审美和情感。第二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和绘画语言的拓展,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青年创作项目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这方面的成绩。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们以现代化语言回溯和彰显了人文精神,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索更加清晰了中国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