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镜头中的时代
——访青年艺术家袁徐庆
“是我们路过了一个时代,还是我们正在被这个时代路过?”青年摄影艺术家袁徐庆认为,时代进步日新月异,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刻不容缓,而摄影艺术,最根本的作用是通过记录来传递思想。
袁徐庆近照
多年来,作为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的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边摄影边行走,边行走边感悟,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草本年华》《神山之子》《路过的时代》荣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佳黑白艺术单项奖,第十二届“亚洲风采”摄影艺术展铜奖,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等。
摄影作品《吴桥西路》审视了一段时空,定格了吴桥西路的种种过往,唤起观众珍贵的记忆,历经十余年创作而成,经过了时间沉淀,从真实入手,用细节说话,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光明网:您是何时开始接触摄影艺术的,有着怎样的机缘?
袁徐庆:我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摄影世家,爷爷、叔公、父亲、姑妈都是摄影爱好者。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学会了按快门。相机那种精密的机械感,以及化学暗房里神秘的图像显影,让人着迷。中学时,摄影的兴趣爱好被暂时搁置了。作为一个美术生,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绘画、设计的学习。随后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摄影专业,黑白摄影基础,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吴桥西路》系列之一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本科毕业时,我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到上海从事IT行业,还是进入高校继续从事摄影研究?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对摄影艺术割舍不掉。当时,我对亚当斯和韦斯顿式的静物纯摄影非常着迷,也醉心于完美影调的产生。我曾攀废墟、下农村,切实感悟人性的温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热爱摄影的朋友,大家凭着一腔热忱,用镜头记录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光明网:《吴桥西路》的构思和创作,有何故事、经验可以分享?
袁徐庆:这些年,虽然主要从事数字艺术教学工作,但我摄影师的身份从未改变。日常生活中,还是喜欢揣着相机为心像留影。2007年,我开始拍摄吴桥西路。
吴桥西路,位于我的家乡无锡市,京杭大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吴桥西路与京杭大运河,只有一墙之隔。运河在吴桥处一分为二,一脉流入无锡城,成为城内的主要水系;一脉经无锡流向苏州。吴桥西路伴水而居,交通便利。清末民初以来,这里商贾云集,米市盐市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吴桥西路是苏式生活范式的典型样本,也是无锡人热情、安逸性格的地理来源。
《吴桥西路》系列之二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我搬着哈苏相机,走进一户户人家。老旧的房屋,布置得井然有序。虽然整个街区在没落,但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依旧要安置妥帖。房前院里的爬山虎,依旧翠绿;笼子里的八哥,啼声婉转;琴房里的小提琴,还在低声浅唱。在露天餐桌上,摆二两小酒,浅斟慢饮。站在斜楼上,看大江东去。沿岸居民的从容和坚守,让人感动。但是,从容并不代表没有忧患。小巷中养育出的孩童,陆续离开了吴桥西路,留下的大都已两鬓苍苍。旧城和老龄化的问题,在吴桥西路上重叠了。有次,我路过一处民居,发现一位老人从轮椅上跌落,因无人察觉而在地上躺了半天。我扶起老人,他说自己并无大恙。只是,假如我没路过的话,或许他只能等儿子晚上回来才能清醒起来。我给老人拍了张肖像,但一直没有忍心放到作品中。
一晃十多年,几度春秋过。在拍摄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先前繁荣的街巷,如今已觉陈旧。新一轮的城市改造,正在悄然进行。犹如远去的米市,伴水而生的市井生活方式,也将逐渐被凭楼望水的城市生活所取代。在这种变迁中,我们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所有的快乐和哀伤,其实都是活着的证据。
光明网:与以往作品相比,《吴桥西路》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什么?
袁徐庆:在《吴桥西路》的创作中,个人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长期记录与人性观照。
首先,作品从2007年开始拍摄,到2018年集中公开展示,酝酿了十多年。今天,社会高速发展,城市急剧变化,人际交往有如走马灯。镜头,是一个冷静的采集器。长期的记录,可以从中归纳出历史的趋势和走向,个体的变化与发展,环境的异变与湮灭。
《吴桥西路》系列之三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其次,好的摄影作品,大都有几个共性:一是能够给人以视觉快感;二是承载思想感情,能够引起共鸣;三是颠覆和创造,能够颠覆传统概念和条条框框,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种主观指导的行为。摄影作品的最终呈现,是主观判断在客观世界中的框取。作者的主观立场、价值判断,都将影响作品的气质和走向。
在摄影作品《吴桥西路》的创作过程中,我逐渐确立了尊重现实、真实再现的原则,着重表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其中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由生发,不消费苦难,不谄媚讴歌。每个在镜头前出现的人物和事物,都是平等的,各有个性与气质。在寻常相貌下,总有弱弱的辉光。我在每一个角落,追寻着辉光。慈祥的老者、嬉戏的孩童、引人怜爱的猫咪、偎依在一起的沙发等,带着光点亮了镜头,也照进了观众内心。
光明网: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您的艺术生涯意味着什么?
袁徐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后,艺术类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可以直接用艺术作品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艺术基金撑起了艺术从业者的腰杆。
艺术创作,通常耗资巨大。身边很多有使命感的摄影师,都在进行着记录时代的创作,很多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一项课题拍摄的摄影师,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寂寞。国家艺术基金犹如一座航标,照亮了众多砥砺前行的艺术家。今后,我将继续在摄影艺术领域探索攀登,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