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镜头中的时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23 17: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镜头中的时代

  ——访青年艺术家袁徐庆

  “是我们路过了一个时代,还是我们正在被这个时代路过?”青年摄影艺术家袁徐庆认为,时代进步日新月异,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刻不容缓,而摄影艺术,最根本的作用是通过记录来传递思想。

镜头中的时代

袁徐庆近照

  多年来,作为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的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边摄影边行走,边行走边感悟,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草本年华》《神山之子》《路过的时代》荣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最佳黑白艺术单项奖,第十二届“亚洲风采”摄影艺术展铜奖,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等。

  摄影作品《吴桥西路》审视了一段时空,定格了吴桥西路的种种过往,唤起观众珍贵的记忆,历经十余年创作而成,经过了时间沉淀,从真实入手,用细节说话,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光明网:您是何时开始接触摄影艺术的,有着怎样的机缘?

  袁徐庆:我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摄影世家,爷爷、叔公、父亲、姑妈都是摄影爱好者。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学会了按快门。相机那种精密的机械感,以及化学暗房里神秘的图像显影,让人着迷。中学时,摄影的兴趣爱好被暂时搁置了。作为一个美术生,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绘画、设计的学习。随后我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摄影专业,黑白摄影基础,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镜头中的时代

《吴桥西路》系列之一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本科毕业时,我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到上海从事IT行业,还是进入高校继续从事摄影研究?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对摄影艺术割舍不掉。当时,我对亚当斯和韦斯顿式的静物纯摄影非常着迷,也醉心于完美影调的产生。我曾攀废墟、下农村,切实感悟人性的温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热爱摄影的朋友,大家凭着一腔热忱,用镜头记录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光明网:《吴桥西路》的构思和创作,有何故事、经验可以分享?

  袁徐庆:这些年,虽然主要从事数字艺术教学工作,但我摄影师的身份从未改变。日常生活中,还是喜欢揣着相机为心像留影。2007年,我开始拍摄吴桥西路。

  吴桥西路,位于我的家乡无锡市,京杭大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吴桥西路与京杭大运河,只有一墙之隔。运河在吴桥处一分为二,一脉流入无锡城,成为城内的主要水系;一脉经无锡流向苏州。吴桥西路伴水而居,交通便利。清末民初以来,这里商贾云集,米市盐市汇集。从某种意义上说,吴桥西路是苏式生活范式的典型样本,也是无锡人热情、安逸性格的地理来源。

镜头中的时代

《吴桥西路》系列之二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我搬着哈苏相机,走进一户户人家。老旧的房屋,布置得井然有序。虽然整个街区在没落,但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依旧要安置妥帖。房前院里的爬山虎,依旧翠绿;笼子里的八哥,啼声婉转;琴房里的小提琴,还在低声浅唱。在露天餐桌上,摆二两小酒,浅斟慢饮。站在斜楼上,看大江东去。沿岸居民的从容和坚守,让人感动。但是,从容并不代表没有忧患。小巷中养育出的孩童,陆续离开了吴桥西路,留下的大都已两鬓苍苍。旧城和老龄化的问题,在吴桥西路上重叠了。有次,我路过一处民居,发现一位老人从轮椅上跌落,因无人察觉而在地上躺了半天。我扶起老人,他说自己并无大恙。只是,假如我没路过的话,或许他只能等儿子晚上回来才能清醒起来。我给老人拍了张肖像,但一直没有忍心放到作品中。

  一晃十多年,几度春秋过。在拍摄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先前繁荣的街巷,如今已觉陈旧。新一轮的城市改造,正在悄然进行。犹如远去的米市,伴水而生的市井生活方式,也将逐渐被凭楼望水的城市生活所取代。在这种变迁中,我们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所有的快乐和哀伤,其实都是活着的证据。

  光明网:与以往作品相比,《吴桥西路》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什么?

  袁徐庆:在《吴桥西路》的创作中,个人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长期记录与人性观照。

  首先,作品从2007年开始拍摄,到2018年集中公开展示,酝酿了十多年。今天,社会高速发展,城市急剧变化,人际交往有如走马灯。镜头,是一个冷静的采集器。长期的记录,可以从中归纳出历史的趋势和走向,个体的变化与发展,环境的异变与湮灭。

镜头中的时代

《吴桥西路》系列之三 纯棉纸 50×50cm×17 2018

  其次,好的摄影作品,大都有几个共性:一是能够给人以视觉快感;二是承载思想感情,能够引起共鸣;三是颠覆和创造,能够颠覆传统概念和条条框框,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种主观指导的行为。摄影作品的最终呈现,是主观判断在客观世界中的框取。作者的主观立场、价值判断,都将影响作品的气质和走向。

  在摄影作品《吴桥西路》的创作过程中,我逐渐确立了尊重现实、真实再现的原则,着重表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其中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由生发,不消费苦难,不谄媚讴歌。每个在镜头前出现的人物和事物,都是平等的,各有个性与气质。在寻常相貌下,总有弱弱的辉光。我在每一个角落,追寻着辉光。慈祥的老者、嬉戏的孩童、引人怜爱的猫咪、偎依在一起的沙发等,带着光点亮了镜头,也照进了观众内心。

  光明网: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您的艺术生涯意味着什么?

  袁徐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后,艺术类创作有了自己的阵地,可以直接用艺术作品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艺术基金撑起了艺术从业者的腰杆。

  艺术创作,通常耗资巨大。身边很多有使命感的摄影师,都在进行着记录时代的创作,很多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一项课题拍摄的摄影师,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寂寞。国家艺术基金犹如一座航标,照亮了众多砥砺前行的艺术家。今后,我将继续在摄影艺术领域探索攀登,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