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网讯(记者石依诺)一部《美人心计》,让中国大多数女性都知道了编剧于正;接下来的《宫锁心玉》《延禧攻略》更奠定了他在古装剧市场中的“江湖地位”。只是比起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于正笔下的“厮杀”从不见血,却刀刀毙命——擅长写宫廷剧的他,把武林秘籍中的一招一式化作宫闱间的尔虞我诈,在红墙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血雨腥风。
于正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好惹”的狠角色,而作品外的他,也正如其笔下的那些风云人物一样,敢爱敢恨、大刀阔斧——对事追求完美、对后辈不吝提携,有态度,更有温度。
于正
有态度:创作就是捕捉真正触及人心的东西
“人好看,故事才能好看。”积累了多年的创作经验后,于正对于好故事有着独到的思考。”
对于很多90后、95后而言,于正的古装剧贯穿了整个青春。回首他塑造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不凡经历。“观众希望看到一个特殊的人。”于正笔下人物的“特殊”往往体现在对某一件事情的态度上。“历史上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有非常独特的人物,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一定与众不同。”打造了多部“爆款”剧的于正自爆成功的要素就是想写好 “人”的特殊性,只有写好了故事里的“人”,才能捕捉到真正触及人心的东西。
《美人心计》
这样的理念同样被于正运用在IP改编中,他认为“桥段不重要、人物最重要。”在《美人心计》中,于正只保留了四集左右的原著桥段,却对原著人物进行了百分之百的还原,在保证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跨媒介传播中出现的“水土不服”。“对于原作,很多人保留了经典桥段,却替换了人物灵魂。”当下IP改编市场毁誉参半,于正将原因归咎于原著人物在改编过程中的“变质”,他认为原著作者应当亲自上阵,即使没有参与编剧,至少要对最终成果认同。“观众喜欢的是作品中的人,人物走样了,戏肯定就没人看了。”
关注作品中的“人”,让于正创作出窦漪房、季晴川、魏璎珞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强化了影视剧中的“她”力量,在影视圈中刮起了一股“女人”风。对于女性剧热潮,于正笑言是得益于电视前庞大的女性受众,“这一题材更容易引起共鸣,女人戏的服化道也更好看。”
《宫锁心玉》
如果说对内容的关注是影视人的职守,那么对服饰细节的用心更彰显于正的认真——在他眼中,能够触及人心的除了人物,还有剧的质感。在拍摄《延禧攻略》时,于正自掏腰包购买清朝老布料,并且在6个月里补充了很多关于布料的知识。“那时候一把扇子10000多,绣一个门帘要17万多。”《延禧攻略》里的很多头饰,都是于正自己掏腰包买的。光一个头面,于正就花了100多万,戏里的昆曲、中医全部都是复刻还原。从这部剧开始,于正摒弃了以往的“偶像剧质地”,倾力打造“中国风”。
《延禧攻略》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 于正发现越是传统的越能触动人心。“我去苏州的时候发现了缂丝,这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东西,最能体现文化的质感。”从缂丝开始延伸,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于正通过与匠人、历史学家交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开拓出很多新的题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竭,我以前觉得能写的已经写光了,但现在我发现穷尽一生也写不完。”于正最近正在创作跟故宫题材有关的作品,他在走访了大量文物后发出了如此感叹。正因如此,于正在今年4月的哈佛中国论坛上提出,传承传统文化是这一代影视人的重要使命。“我是由衷地热爱传统文化,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消失,我一定竭尽全力发扬和传承。”
对于正来说,无论市场风向怎么变化,剧的质量永远排在首位。而决定一部影视剧质量的,就是创作者捕捉人心的能力。正如他在“好故事·向未来”一未文化2020年度内容大会上说的那样:“无论在哪个时代,人类对故事的渴求是一直存在的。塑造好故事,捕捉到真正触及人心的东西,是每一个内容创作者应有的态度。”
有温度;在后辈的成长之路给予温暖拥抱
于正在由一未文化出版的新书《魔术师》中坦言,他塑造的人物只是一个载体,更多的是想表达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人到中年回头看,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自己。”
他把对自身的反省映射到他创作的人物身上,《延禧攻略》热播的时候,于正曾发微博称“感觉自己就是魏璎珞,幸有‘皇后’慧眼识珠。”现实生活中的于正在早年出道时吃过很多苦,经历过不被署名、恶意压低稿酬等不公正待遇,还住了很多年的地下室。“一只老鼠从我眼前跳过,第二天我只能继续住。”经过努力和拼搏、凭借对影视行业的热爱,他一个人扛过了这段晦涩阴暗的时光,最终借《美人心计》翻身,搬出了地下室。
“年轻人是不会被打倒的,他们早晚有一天会起来。”作为曾经的“后生”,于正笑言从不质疑年轻人是否会成功,这些孩子只是需要磨砺和成长。“作为前辈,我为什么不在这个过程中去拥抱他、让他更好。” 于正坦言,过往的经历让他对后辈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和大气。
从《延禧攻略》开始,他就带着徒弟一起创作。于正自己写一集剧本只需要6—7小时,但是改一集新人的剧本却要十几小时。 对新一代的悉心培养,也让他自己收获良多:与徒弟一起完成的这部剧获得了大量好评,收视率屡创新高。从剧情到画面,每一处细节都被赞“制作精良”。
“时代不可逆转,总有一天我会老去,写出来的东西会不如别人。”这是于正身处低谷时顿悟出的道理,他深知任何人都是会被淘汰的。他坦然接受这一点,并放大了自己的格局——“我要把年轻人扶上来”。于正对记者透露,只要剧本上有一段是年轻人写的,他就不会留自己的名字。“我希望可以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家。”于正认为对待后辈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格局,而真正成就一个人的,恰恰就是格局。
在创作时,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制作人;面对年轻人,他是一个有深度的前辈。思想造就了他对待事业的态度,而深度成就了他做人的温度,将这两个维度叠加在一起,可以拼凑出一个立体的于正。(石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