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用油画留住国家记忆
——访青年艺术家蔡则可
当中欧班列从亚欧大陆遥远的东方缓缓驶入西方,时间仿佛在这里停顿了,工业的力量之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样一个画面,被定格在蔡则可的笔下。
青年艺术家蔡则可以“铁路运输大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创作了油画作品《轨道上的“一带一路”》,表现了中欧班列进入德国杜伊斯堡DIT国际场站的一瞬,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项资助,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轨道上的“一带一路”》 油画 180×150cm,2018
画笔下的“一带一路”
这幅画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蔡则可经过精心的考察与选择后的结果。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平时的了解大都来源于网络,很少有机会实地接触建设环境,这次以‘铁路’‘中欧班列’为主体的作品创作,就是想通过一个具体的点来展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就。”蔡则可说。
和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具有兼顾货运量与时效性等天然优势,且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国门,铁路越来越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带动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黄金链。也正因此,蔡则可选择描绘与记录铁路运输在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以油画创作的形式记录和表现我们在‘铁路大联动’轨道运输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留下当代建设中的记忆与景象,让观众通过画面更直观地去看到与体验到万里之外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作品本身也成为了一份关于国家的记忆。”这便是蔡则可创作这幅作品的初心。
在画面的理解与表达上,蔡则可下了一番功夫。生活场景与精神的“油画化”,需要经过艺术性的处理与具象的表达,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我想表现一个具有大透视空间的场景,同时保留简洁的几何特征。”蔡则可说。油画作品《轨道上的“一带一路”》画面的整体构成中,大的透视关系与几何形式的块面相辅相成,轮廓线以直线为主,以强化视觉冲击力,同时运用几何技巧与空间语境保存着主题强烈的气势,使画面结构包含一种力量美。大透视的几何体于敦厚中释放出一种静止的美,静止的表面下能量在暗流涌动,时刻准备着向外迸发。
物体的色彩方面,蔡则可在明度上压低一个强度,为数不多的色彩部分融合在灰色构成的画面中,突破架上绘画一般的静态惯性,呈现出动态透视的角度与形态,达成超越结构的转换。画面大面积的暗面与亮面相互作用,以表现瞬间的静止状态,类似抽离时间的结构。“当一个瞬时的场景以抽离时间的状态,静止地呈现在观者面前时,观者会本能感受到画面内在的运动。”
在画面的具体呈现上,蔡则可采用了布面油画的形式。在作品整体构思中,车站也作为画面中的重要部分加以表现,铁路、列车、车站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时间晕染出真功夫
油画作品《轨道上的“一带一路”》长1.8米,宽1.5米,这样尺寸的油画作品,创作起来本身充满难度。因此,在正式进行绘制前,蔡则可就持续进行大的空间与场景的创作,如车站、地铁站、城市空间等,积累大空间大尺幅油画的创作经验。
“大尺寸的创作包含挑战,而现实主义的主题性创作对画面的完成度与完整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按步骤进行,将创作主体的观念一以贯之。”蔡则可说,这种对主题性完整的要求是难度最大的。
蔡则可近照
这幅画完成于济南长清区的山脚下,有三个月的时间蔡则可除了给学生上课,其余时间都在画画。创作一幅大画需要足够的时间与耐心,枯燥沉默在所难免,但不断取得的进展更令人兴奋。
除了绘制过程,在创作前期工作中,他也做了全面的准备,广泛搜集大量有关“中欧班列”的信息与材料,实地考察了各地发往欧洲班次的列车,拍摄有关车站、列车以及沿途的照片,摘取其中具有重大进展或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以便进行选择。
“我不仅寻找了国内始发城市,也找了很多国外的目的地。同一趟列车停靠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完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城市车站,这种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对比本身就令人兴奋。”对于这次的创作,蔡则可从一开始就充满期待与热情。
油画作品《轨道上的“一带一路”》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这是一次宝贵的创作经历,十分感谢国家艺术基金,使我可以参与到国家层面的主题创作,对我的职业生涯有着巨大提升与重要意义。”蔡则可说。
未来,他希望能够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在当下的时代中寻找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国审美,同时找到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契合点,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
绘画的过程,注定会伴随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对蔡则可来说,那股绘画的热情,将会伴随他风雨兼程。
(光明网记者刘昀昀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