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周祥东
临近年末,民族题材电影《海林都》在凛冽的寒冬时节唱响草原大爱,唤醒时代记忆。影片以“内蒙古收养上海三千孤儿”为叙事主线、“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演出活动为副线,表现了草原人民无私博爱的胸怀以及对党忠诚和朴实的爱。
影片向无私的母爱致敬。当三千孤儿来到草原,首先面临的并非是生活的窘困,而是心与心的隔阂:幼小的孤儿在火车车窗上静默地勾勒出母亲的形象、童娅原生家庭的记忆令其不愿开口说话、“小南方”来到草原后想要寻找母亲……草原母亲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打开这些孤儿的心扉。面对狼群的怒吼,草原母亲安顿好孩子后孤身一人同狼群斗争;面对收养的孩子,草原母亲甚至牺牲了自己尚在腹中的孩子;面对生活的窘迫,草原母亲不顾亲生孩子而只为收养的孩子缝制新衣;面对孩子的抵抗,草原母亲说“就当你领养了一个奶奶吧”……草原母亲凭借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这些孤儿,打消了他们对草原的不适、语言的不通、对陌生母亲的抵触,这是一份超越民族、超越血缘关系的爱。
影片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对赤子情怀进行了深层次的镌刻。首先,在“三千孤儿”这条叙事线索中,牧民们毫无怨言地完成了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使命,让三千孤儿茁壮成长。其次,在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线索中,一代又一代的内蒙古人,秉承一颗赤子之心无私地服务牧民群众,牢记使命,扎根民众,直至迎来“乌兰牧骑”队伍的重建。另外,萨仁、巴根等来自遥远他乡的孤儿,在成长中同内蒙古草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二人成为重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中坚力量,这是主题思想的又一升华。
在《海林都》中,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风情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一望无垠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温暖惬意的蒙古包、原生态语言的运用……无不彰显出内蒙古的民族风情。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自然景象配以草原人民的无私情怀,让“三千孤儿”这一悲痛命题延伸出新的阐释空间。另外,影片草原文化特色鲜明,无论是洒向空中的马奶酒,还是悠扬的马头琴声,都展现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为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当阿柔娜与萨仁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时,马群将他们包围,为二人抵挡风沙侵袭,炫酷的镜头为影片增添了看点,也展现了草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电影《海林都》的故事改编自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的获得者都贵玛的真实事件,展现了草原民族人民的无私和大爱,在草原深处唱响了民族团结大爱之歌,为寒冷的冬日送上了洋洋暖意。(周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