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涯涯
一切人际的关系都需要经营,无论是异性间的婚姻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同性之间的友情。长期以来,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情谊往往被简化为“闺蜜”“敌蜜”等标签化、扁平化的印象,这种非黑即白的呈现方式背后,实则隐藏着对女性德性与智识的质疑和贬损。电视剧《亲爱的仇敌》打破了这种刻板偏见,在认识女性本貌和了解女性处境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体的真实经验出发,深入探寻女性情谊背后的内在逻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女性复杂情感的深度书写与人性探究。
《亲爱的仇敌》剧照
《亲爱的仇敌》讲述了全职主妇陈凯西(陈妍希饰)与编剧罗曼(高叶饰)从争斗、嫉妒到和解、交心的故事。这对看似视对方为挚友的女性,实则暗藏私心:她们既不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也不希望对方过得太差。罗曼会因为陈凯西对钟倾城的过度关注而故意吸引“天坑男”周慕孙的注意,也会为了搜集陈勉出轨证据而赴汤蹈火;陈凯西会因罗曼搅乱相亲局而拉黑她的微信,也会在悲伤脆弱时向她吐露心事。她们的情谊建构于惺惺相惜下的暗流涌动,在争锋相对中达成彼此体恤,形成充满裂痕与修补、试探与理解的动态过程。她们都既非“完美女神”,也不是“恶毒反派”,而是带着伤痕和矛盾的立体存在。正如剧名“亲爱的仇敌”一样,她们的互动呈现出多维面向:嫉妒与欣赏交织、怜悯与依赖共存、反感与理解共生……这些复杂感情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消费主义与父权制的双重绞杀下,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早已超越简单的性别讨论范畴。陈凯西与罗曼看似分处家庭与职场两极,实则被困于相同的规训体系之中。陈凯西为了维系婚姻不断自我牺牲:不仅报名天价情感课程,甚至试图通过为情敌介绍对象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她被困于“陈太太”的身份囚笼中无法自救,个人价值被压缩为对丈夫情绪的察言观色和对婚姻安全的反复确认,只能通过不断投入情感劳动与身体管理来对抗“贬值焦虑”。而罗曼,即便已站在编剧的权力高位,仍不得不扮演满足集体意淫的“造梦女工”。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制片方对剧情逻辑与艺术质量漠不关心,只追逐无脑甜宠带来的平台流量,迫使罗曼放弃创作自由,在平台流量与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中艰难求生。
两位女性相似又不同的境遇,揭示了一个残忍现实:家庭与职场对女性的规训方式,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同构结构。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规训正在形成自我强化的闭环系统。最可怕的不是浑然不觉,而是清醒后的妥协与共谋:陈凯西深知自己的成功依附于丈夫的事业,但她们的“富婆茶话会”竟衍生出“父亲有钱看不上丈夫有钱的,头婚有钱的看不上二婚有钱”这般浅薄的价值鄙视链;反对罗曼将男主定位从“白马王子”改为“白马骑士”的制片方是一位女性,但她却协同资本一意孤行炮制低脂甜宠剧来降低现代女性智识,充当了规训机器的帮凶。至于作为较量焦点的关键人物,钟倾城即便年轻貌美、舞技超群,也不得不通过直播打赏等消费自我的方式来获得收入,维持生活,成为消费主义文化中“性感而脆弱”的商品符号。尽管《亲爱的仇敌》企图以轻松幽默的玩笑氛围,来消解现实的沉重,我们依然能够从陈凯西、罗曼、钟倾城三位女性人物之间的命运纠缠中窥见社会对女性规训的本质。无论这种规训披上诸多变化的“外衣”,这种对女性进行压榨的本质始终未变。
女性之间相互竞争、嫉妒和陷害的桥段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情节设定,《亲爱的仇敌》并未流于“女性互撕”的浅表戏剧化,而是着重刻画了经历争吵、背叛与分裂后,女性之间依然存续的互相共情与彼此理解。她们或许注定在某些时刻或场合中互相伤害,但也会在某些时刻互相拯救。陈凯西将大沙塞进罗曼狭小出租屋的“泄愤”行径,实则是心怀失去挚友的惴惴不安,试图通过控制外部关系来重建内心秩序;罗曼为争夺周慕孙而“翻烂”百度的举动,折射出对陈凯西偏心新朋友的不满和逆反,是被忽视后的反弹和试图重新寻求情感地位的争取。这些对抗的表象下,是对关系失衡的敏感与修复关系的渴望。只要一方愿意袒露脆弱,另一方就会伸出和解之手——伤害不是终点,错置的情绪仍有挽回的余地,关键在于是否保有向对方袒露软肋的勇气。
这种女性情谊中独特的“修复性”为我们看待女性竞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视角,即女性之间的竞争也许不是出于本能,而是被资源稀缺、社会期待和性别角色塑造所驱动。当钟倾城几乎要接受陈勉的追求以换取影视资源时,陈凯西的来电犹如一盆冷水令其清醒。她最终选择成为陈凯西的盟友而非情敌,因为她深知:今日的“第三者”可能就是明日的“弃妇”。陈凯西的存在不仅是障碍,更是面镜子,映照出被规训者的普遍命运。这种超越现实利害的“想象性共情”,正是女性情谊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当三位女性在霓虹夜色中举起香槟酒杯,玻璃折射出她们互为镜像的身影。《亲爱的仇敌》最终揭示了这样一个结论:女性情谊最锋利的武器恰是这种矛盾共生性——那些在规训裂缝里滋长的嫉妒与疼惜,如同暗夜萤火,既照亮觉醒的千万种可能,也昭示着打破闭环的永恒抗争。因为,真正的女性叙事从不在完美受害者与加害者间站队,而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对方的伤痕里,照见自己破茧的微光。(黄涯涯)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