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诠释青瓷之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09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诠释青瓷之美

——访青年艺术家吴卫平

  青瓷,因瓷质细腻温润、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斑斓而著称于世。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誉青瓷之美。今天,青年艺术家吴卫平创作的青瓷作品《谧》,将沉稳的青、黑釉一起表现在端庄的器型上,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理念,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淞贤评价说,青瓷作品《谧》借用传统元素,以单纯、简洁、强烈、自然的审美标准,调动肌理对比、黑白对比等形式法则,将传统器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诠释青瓷之美

吴卫平近照

  吴卫平从小喜欢传统艺术,爱看各类古籍,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在他看来,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除了后期烧成之外,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瓷土与釉料。“龙泉的土质比较特殊,铁含量较高,钛含量也比其他地区的白瓷胎略高,且不含铅、镉等重金属,着色时不需用化工原料;龙泉的釉质地厚且润,做出来的东西会很饱满。”吴卫平分析,哥窑泥和铁胎泥,通常都会掺加一定数量的紫金土,用来降低瓷胎白度,使之成色更深。这样,便使釉色发色显得更加深沉、凝重。而且,龙泉青瓷的釉是采用多次施釉法来操作的,作品釉质往往凝厚莹润、青翠沉稳,有种类玉之感。

  “刚到龙泉时,我对青瓷材料的特性理解得不够,作品成功率很低。”吴卫平坦言,此后开始对泥性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懈地将当代艺术语言糅合到作品中。当能够理解、顺应并释放泥性时,创作便随之渐臻佳境。时代变迁,青瓷在创新的同时,依然沿袭着祖辈的工艺手法进行仿古制作。吴卫平认为,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他在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工艺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对原料特性、生产流程等进行认知和改进,创作了不少青瓷佳作来践行艺术生活化的理念。

诠释青瓷之美

吴卫平 工艺美术《谧》 青瓷 26×26×17cm 2018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会夫人团用瓷中,有三款共计一百余件作品出自吴卫平之手。葵口小果盘、高足葵口果盘、仿宋半刀泥刻花盘等三款果盘,稳重内敛又不失高贵典雅之风,富有视觉冲击力。吴卫平介绍,葵口果盘盘边制作的创意,来自古代的莲花尊、葵口盘。他认为,葵口器型成型并不复杂,但要把那种独到韵味制作出来,却也并非易事。“制作时,我在把握葵口器型特点的同时,在细节上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更好地诠释青瓷之美。”吴卫平说。

  “陶瓷是一门典型的传统艺术,从图书、博物馆里都能看到很多相关的古代艺术品。我往往会在自己喜欢的作品面前,花较长时间来仔细观察其形状、结构、棱角、线条、釉色、纹路等,然后加以分析比较,找到喜欢的元素,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启发思路。”吴卫平认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就像生活,有繁华的一面,也有褪尽繁华、返璞归真的一面。因此,他的作品都尽可能保留创作痕迹,以简洁的手法来表现,追求一种具有当代艺术思想又不失古意的风格。

  “艺术的内在精神,与创作者所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审美精神之所在,是当代艺术的根基。”青瓷作品《谧》便是这一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谧,静语也,一曰无声也。”青、黑两种颜色对比强烈,却没有产生相互排斥之感,而是由对立转向和谐,意在追寻两极之间既对立又相生的辩证关系。“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吴卫平说,陶艺作品的美,必须经过水与火的洗礼才能呈现出来。作品从开始创作到烧制结束,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作品,就是艺术家生命中的一部分。《谧》这一件作品,以不稳定的釉性,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陶艺的魅力所在,也在创作过程中享受着煎熬与快乐!”吴卫平表示。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