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岩彩汉阳情
——访青年艺术家张一舟
“汉阳十景” 是湖广地区的园林建筑群,形成于嘉靖年间,见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别于江南园林的私密性,“汉阳十景”更侧重于开放性、包容性。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清波引•冷云迷浦》中曾言:“予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汉阳十景之大别晚翠》岩彩 95X80CM 2018
《汉阳十景之凤山秋兴》 岩彩 95X80CM 2018
这份“无一日不在心目间”的眷恋和深情,在900年后偶然触发了青年艺术家张一舟的共鸣,使他对武汉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一舟是湖北美术学院的美术学系教师,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他借助“岩彩”这个最古老的绘画方式,创作出岩彩作品《汉阳十景》,深入挖掘武汉城市文脉,回望了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记忆。
张一舟在岩彩作品《汉阳十景》中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充分融合,对景色的水墨诗意进行了现代化解读。“从题材上来说,《汉阳十景》可以说是一幅新界画,新界画之‘新’在于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和把握。”张一舟用重彩的颗粒质感、金属材料的光泽美感破除技巧的单一、笔触的生硬,用全新理念拓展传统界画。为了做到“隐迹立形,备遗不俗”,他所绘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历史出处。“我尽力以唐宋及其后文人流传的诗词为依托,力图做到景景有出处、笔笔有来由,进而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内在美。”张一舟使用的材料、材质都是与景致相配合,以简约的工艺技巧做到“物”与“情”的内在交融。
《汉阳十景之平塘古渡》 岩彩 95X80CM 2018
为了让作品显得更加厚重饱满,张一舟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做底色,用粗细交叠的方式补足了所有的空隙。创作时,他还根据不同的景致来设计颜色、材质:在以红黄为主的《凤山秋兴》中,运用粗细颗粒混用堆叠;为了表现《官湖月夜》的清冷,以蓝黑为主色,用烧制的银箔打底,以体现月夜的光泽感,同时在箔底使用粗颗粒,让银箔的底色从缝隙间透出。此外,他还根据题材的不同,对同类色相作品进行了区别,在《官湖月夜》《平塘古渡》《大别晚翠》三幅以月夜为主题的作品中,如何保持有效距离是张一舟主要考虑的问题。以山月为主的《大别晚翠》将铜箔埋在底部,在堆叠岩彩的过程中加大了胶的浓度,令之变色成暗铜色,还用烧制银箔中颜色较深的部分体现山体,以仰视表现山中望月之态;在以江月为主题的《平塘古渡》中,张一舟尽量体现水面的开阔和云中之月的倒影;在以湖月为主题的《官湖月夜》中则更加注重对湖面水纹涟漪的处理,运用纯净的石青色堆叠三层,与湖面水纹的多变形成对比。
《汉阳十景之禹祠古柏》 岩彩 95X80CM 2018
《汉阳十景》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古代绘画的建筑界画,界画是唐代六门、北宋十门、南宋八类、元明十三科等传统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眼中,这种唐代就有的艺术在今日应该有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方式。张一舟在接触了大量优秀传统建筑的复原图、比例图,以及《营造法式》《园冶》这样传递人文情怀和古代智慧的建筑文献后,他的想法更加坚定:“虽然历来界画不是主流,但我要尽力保持传统绘画的多样性。”
《汉阳十景之鹤楼晴眺》 岩彩 95X80CM 2018
张一舟此次以新界画创作“汉阳十景”,就是想借用这样的历史题材唤起人们对乡愁的共鸣。“我用‘新界画’来展现这一题材是为了规避同题材作品中‘千城一面’的态势,用新视角展现武汉的城市魅力。”张一舟认为,历史文化对应的是当代人的文化诉求,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脉络。“借助历史文化题材,可以在共识的基础上展现武汉的文化活力,提振这个城市的历史价值。”
创作《汉阳十景》耗时一年,这次创作让张一舟更加关注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历史。在他看来,武汉这样一个有着3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还有很多历史遗迹等待着他来描绘。未来,他将扩大视野,将中国传统壁画、水墨画以及金属材质使用技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拓展绘画语言和技法的把控能力。“今后我将重点以创作与理论的结合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将文化传播作为自己学术推广的主要价值。”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