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22 1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志峰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2019年度华语影坛最闪亮的一匹“黑马”,一部当之无愧的现象级作品。有学者指出,该片成功地推动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进程,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那么,《流浪地球》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诀?个人认为,成功的类型改编,是出奇制胜的关键。

  《流浪地球》讲述了在太阳即将自爆的末日危机之下,人类运送整个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故事。电影继承了原著小说的核心概念:拯救地球。电影的第一幕,就解释了危机来临的原因,“流浪地球”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和科幻概念:人们依靠核聚变技术制造发动机,推动地球飞向太空深处。看得出,导演无意于在电影中对科幻概念做过多解释,而是撷取核心内容,按照类型片模式集中精力讲好主线故事。事实证明,这种改编方式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第二幕里,电影把原著小说中与木星擦肩而过的一个小片段改编为地球将受到木星潮汐力的影响,从而引发了灾难。在大的故事背景和剧情设定下,电影在主角身上加了另外一条叙事线——儿子刘启与航天员父亲刘培强、驾驶员姥爷,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朵朵之间的亲情。这种双线叙事策略,在改编过程中相对更好把握,此前迈克尔·贝执导的《世界末日》就是一个范例。而且,讲述亲情的合家欢主题正好契合了春节档观众的观影心理需求。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电影的另一条叙事线——儿子刘启与航天员父亲刘培强、驾驶员姥爷

  以亲情线为依托,影片在结构上的处理也十分精彩。片头交代了父子关系出现裂痕的原因:父亲为了保全姥爷和儿子,不得不放弃已经病入膏肓的母亲。而父子亲情关系的转变过程,也成为叙事上的重要节点。另外,影片开头设置了韩朵朵对班干部关于希望的发言不屑一顾的场景,塑造了一个叛逆的形象;在结尾的重要救援中,韩朵朵终于领会了希望的珍贵,并用同样的一段话完成了人物形象的转变。同时,也以首尾对照的方式强化了影片关于希望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有意识地强化了爱国主义情结,这也成为大众观影过程中的重要兴奋点。例如,当俄罗斯人吹捧百年前建造空间站的丰功伟绩时,刘培强淡定地看了看写着made in china的空间站舱门;在灭世危机来临前,唯一坚持到最后的中国救援队激励其他国家的队员继续奋战,并在中国航天员刘培强的牺牲下拯救了地球。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导演有意识地强化了爱国主义情结

  技术方面,因“地木相撞”而引发的诸如地震、冰原崩塌、岩浆渗入等灾难,更容易以电影特效的形式呈现,也更能体现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例如,废弃的城市地标建筑在广袤冰原上的崩塌,让观众叹为观止,惊呼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的进步。除此,视觉呈现也可圈可点。地下城的展现布景考究、装饰精致。昏暗而混乱的地下黑市,彰显了危机下人类生存环境的窘迫——科技虽然十分发达,但生存环境反而倒退了。前半段,冰原崩塌时,大片的雪白色场景渲染了末日的凄惨和悲情氛围;后半段,“地木”即将相撞时,改造发动机过程中出现的暗黄色与木星爆炸时的暗红色呈现得十分逼真,仿佛在衬托人类文明的顽强。人类的团结,可以在一片冰霜中点出希望的火种。遗憾的是,最后一场戏中的交叉剪辑并没有营造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感,反而弱化了情节的重点。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对小说里的场景进行完全还原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

爆炸时的暗红色呈现得十分逼真

  《流浪地球》主要包含科幻和灾难两大元素,但从世界观呈现及文本结构来看,前30分钟用一定笔墨解释“流浪地球”计划,展示了北京地下城风貌及人类的生存状态,科幻元素和概念较为丰富。但30分钟之后的剧情,开启了灾难类型片的叙事模式,围绕着“地木相撞”的危机事件展开,对科幻概念的提及和运用,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思想变化展现得比较少。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灾难片,它是一部兼顾故事完整度及精致特效的高水准之作;但作为科幻片,科幻元素稍显薄弱。

  瑕不掩瑜。总体来看,《流浪地球》以独特的中国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在科幻概念下的灾难故事,同时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歌颂了温馨感人的亲情。该片在工业技术与类型结合方面的亮眼表现,正是不少国产电影所欠缺的。这种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部好口碑、高票房的商业佳作,值得研究和学习。(何志锋)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

 

《流浪地球》如何出奇制胜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