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八大山人”之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6 18: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八大山人”之歌

——话剧《哭之笑之》观感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蔡体良

  (一)

  认识“八大山人”先生,对我来说已经是遥远的事,迄今为止,我还是停留在些许的文字上,仅仅一知半解而已。不过1982年秋,我倒有过一次短暂的与“八大山人”的“接触”,参观了南昌城南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曾经有过的记忆,渐渐地有些淡化了。然而,近一年多来,在另一块空间里,又与“八大山人”先生相见了,那就是在江西省话剧团的舞台上。与其说是在观赏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不如说是见到了多年的老朋友,令我格外愉悦。

  观看话剧《哭之笑之》,作为从事舞台艺术创作工作的观众,我迈过了这样三个台阶:先阅读剧本的文本,继而观看预制的录像,最末才是舞台现场的观看。这个历程帮我梳理了对“八大山人”比较完整的认识。我简要的概括成三个话题:一是讲好一出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二是塑造一组生动的舞台人物;三是话剧舞台上要充满特有的语言魅力。话剧《哭之笑之》的舞台上,已经显示了上述的品性,取得了成功的、前进的一步。这里我从自己的视角,针对上述的话题,作一些审美读解和判断。

  (二)

  《哭之笑之》的舞台文本既有文学的阅读特性,又蕴藏着能够搬上舞台的丰富元素,为戏剧的创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的大历史背景之下,朱耷几近穷途末路;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威胁下,他只好隐姓埋名,潜居山野,循迹空门……继后的情节围绕着他人生中的落魄、风雨和坎坷浓墨重彩地展开。舞台叙述的方式,作了分段的切割、组合,对节点性的场面的突出,对重点转折的处理等,从而将八大山人的人生命运、时代背景,串联成整体的故事。从某种角度说,它也揉进了假定性的因素,产生了舞台的“间离效果”,大大的扩展了舞台的空间和故事的容量。

  全剧情节并不复杂,舞台以主人公朱耷为核心,以诉说故事和描写人物相交替,比较完整的塑造了这位艺术大师形象。生活的漩涡,跌荡、推进、周折,谱写了他一生的命运,也折映了他生活过的历史缩影。整场演出的舞台几乎是动态的,不断转换时空,在张弛有序的创造中,塑造出充满历史感的种种迹影。

  在当代话剧舞台上,忽视核心人物故事性、忽视舞台基本结构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哭之笑之》比较重视故事情节的铺排,让戏剧故事与人物塑造找到了应有的平衡和互补,这称得上是成功之举——抓好“一剧之本”的头一步,编出好的故事,才能托得起人物。江西省话剧团力求在“一剧之本”上下功夫,把住每一个艺术环节,是值得赞赏的。因而说,《哭之笑之》的舞台,戏剧的故事情节是引人入胜的,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底蕴,能够被人们传承和接受。

  (三)

  “八大山人”虽然不是人们视野中的家喻户晓的“骚人墨客”,但他的文化造诣,尤其在绘画领域独领风情——他的水墨写意画品,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别具一格;加之他生性怪僻、行为乖张,甚至带有现代艺术的荒诞派艺术家的性格和艺术特点。所以在舞台上,八大山人时而修行佛法,静坐收心;时而情恋故人,几番魂牵梦萦。无论生活中的他,还是绘画中的“他”,互为一体,不可切割,令人难以忘怀,也让人敬仰。这样复杂的人物,可以说在剧坛的史书上留下了浓酽的一笔。

  因此,虽然《哭之笑之》的舞台上人物设置比较简朴,相对干净,但“八大山人”和相关人物的角色塑造,对演员们仍是一个挑战。幸而八大山人在这个舞台上,不仅仅贯穿全剧,还是舞台上的掌舵者。他始终挺立在舞台中央,每每遇到关键性的段落,转折的时刻,勇于担当,爱憎分明,扭转危局,闪烁了舞台人物的光彩,出色地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如投身山门,专心礼佛;如题诗作画,风流倜傥;如拒为官宦动笔,甘为穷友泼墨等等。这里,八大山人的扮演者林翰、驼排(老年)的创造,是有分量的,令人难以忘怀。

  演员们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演戏,就是演人物,就是演人物之间的关系。演人物、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创造成功的重要一步。八大山人没有其他角色的匹配,是站不起来的。他一生的故事也必然串联不成。剧中的主要角色,从八大山人(包括老年的),到穿场搭桥的梁上君子、伶人绿娘、佛家主持弘敏、画商裘琏,以及有名有姓的“三教九流”朋友饶宇朴等等,都穿插在舞台的不同时期,最大化了他们的创造空间,演出了各自的色彩。他们是舞台整体创造的“一颗菜”,既是主人公的帮衬,同时也塑造了自己舞台上的形象,是演出成功的保证。

  (四)

  《哭之笑之》的舞台还有两个方面的创作也是可圈可点的。一是话剧语言的运用,二是话剧舞台美术的处理,同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精彩的对白既是情节发展需要,也是刻画人物个性需要,两者统一,人物自然有个性和形象。剧中主要角色的台词,无论是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或是从演员表演的角度,都有“气度”和“风度”,与人物的身世、生活、职业等相匹配和协调。八大山人是一种“另类”的文人形象,他悲剧命运的不同阶段,他狂癫、疯傻的形象,都可以从台词的书写和表演的处理中得到佐证,正所谓闻其声便可知其人也。

  例举一段八大山人的酒近醉后的独白: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把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把花酒比车马,他得驰骋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段诗正是八大山人借酒宣泄,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在此时此刻的背景、氛围下浪漫又悲情的心灵写照。

  舞台美术本身也是综合艺术,从布景道具到灯光音响、服装化妆的人物造型的各个创作部分,于舞台整体创造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话剧《哭之笑之》的舞台美术的创作,有独特的风味和现代派的风格。它的舞台景观能够很轻松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总体论述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舞台设计十分简洁又简朴。从背景到演区,整体构图清晰,色调明快,将十几个舞台的空间场景,组合、位移,应用自如。静态和动态的画面,推动了戏剧故事的展开。

  二、设计的主体结构,始终与舞台人物的表演、节奏、调度等诸方面相协调,相匹配。演出空间的景观语言,没有与人物角色唱对台戏,也没有与观众捉迷藏。帮助了观众解读、思考和提供了充满幻觉审美的乐趣。

  三、舞台设计者的景观定位,大胆的打破了话剧舞台的常规的“三一律”的时空局限,又勇于突破了传统舞台上的“三面墙”的制约。适度地融入了戏曲舞台来去自由的空间调度,同时又吸纳现代画派理念,拓展和表现多方位的视觉形象。

  四、舞台的虚与实的结合,写意与写实交融,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舞台的模式。如舞台呈现端倪的“一桌二椅”格局,“出将入相”的调度,到人物服饰上的设计等,给表演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创造空间的同时,也让人们闻染到传统文化的韵味。

  五、舞台美术自身的综合性,不光布景的造型,也纳入了多元的创造元素。质朴的舞台造型,大块色彩的天幕背景和倾斜台面的组合,看来比较抽象的画面,仍然在意象的语言中,透视了戏剧环境的观赏效果。

  《哭之笑之》的舞台美术创作,遵循艺术规律,没有盲目投入,比较理性,值得称道。

  (五)

  总之,话剧《哭之笑之》目前的创作水平和演出情况,应该说已经打开了成功的大门。从剧本的文本题材的选择,到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等流程,比较严谨、顺畅,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则,也可以作为舞台创作的范本。

  艺无止境,戏剧舞台的创造自然不可能就此打上句号。我认为还有一些可以思考和推敲的话题:譬如,“八大山人”这个人物,还可以更写意,或潇洒、浪漫一些。在“哭”与“笑”的笔墨上,可以有一定的倾向性。舞台上也可以揉进一些传统戏曲舞台的元素,乃至应用当地的弋阳腔的曲调,增添一些历史的、地方的文化色彩。又譬如,舞台外观造型,是否再空灵一些,是否也可以更戏曲化一些?包括舞台音乐的处理,也有可以提升的余地。

  文末,我祝福《哭之笑之》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愿这一朵舞台之花永远绽放!(蔡体良)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