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讴歌功勋人物 展现时代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讴歌功勋人物 展现时代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6 18: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讴歌功勋人物 展现时代精神

——黄梅戏《邓稼先》观后感

  作者: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何红星

  黄梅戏《邓稼先》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其夫人许鹿希的家国情怀与旷世爱情,主题紧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表现了邓稼先等一批共和国元勋为实现“强国梦”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贡献。

  关于主题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还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着力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戏剧表现、讴歌为国家安定团结、富强繁荣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是广大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把英雄的故事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讲给广大观众去听、去看、去感悟,是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长久以来难以破解并给出圆满答案的难题。我们只有不屈不挠、越挫越勇、不断实践,以一次次出发上路的艺术探索和一台台推陈出新的剧目作为答卷,以观众的艺术欣赏作为标准,对答案进行检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讴歌英雄,是时代永不落幕的主旋律。信念如铁,目光如炬,气势如虹。中华民族的英雄们,挺起了这个曾是积贫积弱国家的脊梁,也将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为宽阔的天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国人前行的强大力量。回望中国近代路程,构筑起那些心潮澎湃的过往、那些光芒闪耀的征程的,正是我们称之为“英雄”的群体:革命战争的浴血奋战,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改革开放的千钧重担,英雄们前仆后继以从之、不畏艰难以赴之。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程”中,更多的平凡英雄们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开新局、谋新篇、闯新路。“何用留名,人心即名。”英雄为行进的中国构筑起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的讴歌,正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同心共向的应有之义。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神州欢腾,国威大振,举世震惊。从长久战乱、积贫积弱中挺立起来的新中国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伟业上又添一道辉煌。而在这伟大辉煌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中国脊梁。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尽情讴歌。

  关于舞台呈现的结构框架

  黄梅戏《邓稼先》再现了26岁的邓稼先在民族最需要的时刻毅然回到祖国,28年间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带领团队在极端刻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感人故事。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出对祖国的澄澈之爱——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行动之质朴让人不能不动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歌颂。

  黄梅戏《邓稼先》全剧以家国情怀为主线,设置了留学归国、别妻埋名、克服困难、原子弹试验成功、遥别病母、氢弹试验成功等场次,按照时间顺序一一串联,开场的留学归国与尾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相互照应。

  修改前的舞台呈现,从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的角度切入,从许鹿希生命记忆里撷取了邓稼先奔涌的生命长河中几朵浪花,层层解剖邓稼先的心路历程,讲述了邓稼先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却与妻子许鹿希分别28年;许鹿希信守离别时对丈夫的诺言,一句“我支持你”而无怨无悔,痴情等待。待到夫妻重逢时,邓稼先已身患重症,他强忍锥心之痛,又给国家留了一份建议书……

  经过修改后的“一演”舞台呈现,整体上更加简洁,中间各场次变化不大,整个舞台风格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统一。当然这都取决于导演对于该题材和人物精神的提纯和凸显。

  看过这版后,个人有以下几条建议:一是如果能让这样的涉及“硬”科技的现实题材更多几分触动人心的人性温情和形式表现上、意蕴内涵上的浪漫诗意可能会更好。许鹿希和邓稼先穿越时空进行交流,表现形式灵动自然,这样的演绎不仅更加合理开掘出了人物的情感交流与内心追求,也拓展了舞台的表演力。不同时空的两颗灵魂是相通的,两个人的内心都燃烧着对爱人、对国家同样的深情,同样的爱却处于两种不一样的境况:一个是非常清楚我要做什么,但我绝不能说;另一个是我根本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但我支持你。“既已许国,再难许身”或许是邓稼先对许鹿希的遗憾,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却无怨无悔,对于自己热爱的祖国他鞠躬尽瘁,这样的情感矛盾是真实的人性展现,幸而有理解支持他的许鹿希,她用自己的忠贞和坚持完成了对邓稼先事业的支持,也成就了高于普通人的伟大的爱情。为了“我支持你!”这句话,许鹿希做出了一生的奉献。她全心照顾一双儿女和病重的婆婆,无怨无悔,痴情等待,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出对祖国、对爱人的澄澈之爱。

  二是在两人的时空交流中,再用歌队、群舞进行烘托。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让舞台更具观赏性,也自然而然让我们明了邓稼先和夫人是“两弹一星”群体中的一员,那个时代有很多这样为国家舍小家的伉俪,从而达成以点代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歌颂了无数为祖国、为人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伟大人群。这也会更让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澄澈的气息和史诗般的风格。

  关于现实题材的诗意表现

  如前所述,如何能让这样的涉及“硬”科技的现实题材、歌颂英模人物的主旋律题材避免跌落到“高大全”的套路里,而更多几分触动人心的人性温情,在形式表现上、意蕴内涵上也更多出一些浪漫诗意?

  在给作品赋予人性温情和浪漫诗意方面,主创们显然是用了心思。在剧本创作方面,编剧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主人公和妻子、母亲的情感描述上,现实中的别妻、梦境中的别母,都是该剧的重场戏,也是比较能感动人的场次。戏曲艺术的优长在于抒情,这两场戏正好为人物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情境,也从情感抒发中展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二场中月光这一意象的运用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圆月中的生离、弯月中的死别,为整个戏剧情境的建构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也让人联想到主人公、剧中人的精神境界都像月光一样澄澈明净。

  胡杨意象的运用,不光是使舞台呈现更具写意审美,而且将胡杨树的形象与这群共和国科技拓荒者的英雄形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胡杨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以强大的生命力闻名,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具有耐寒、耐碱、耐风沙的特点,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它的品质,人们概括为“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乃树中极品,常用来引喻有钢铁意志、不折不挠精神的傲骨之英雄,这种精神恰好与这群共和国的脊梁灵魂相通。老一代科学家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如剧中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在空难中丧生,尸体被烧焦,但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却不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住科研机密成果。在胡杨树下祭奠他们的场景中,胡杨的精神被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和这一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联系起来,唱词也感人至深。

  另外还有马兰花等意象的运用。马兰花可谓“花之强者”,其习性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于水土保持和改良。大漠上一片荒凉,只有马兰花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盛开。因此,发射基地的人们都特别喜欢马兰花。实际上,在这些从事核试验的人们心中,马兰花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扎根在戈壁滩荒漠中默默绽放的一种精神。邓稼先病重时战友就从罗布泊特意带一束美丽的马兰送给他,许鹿希知道先生喜欢马兰,一直把那束马兰花视若珍宝。另外马兰花的花语是宿世的情人或爱的使者,这又与两位先贤的故事高度契合。在剧中,邓稼先给妻子从遥远的大漠基地捎回去一盆马兰花,许鹿希对它珍爱有加,时常对着马兰花倾诉思念之情。但遗憾这段唱词过于表面化,这里邓稼轩因为实验失败,深入险境一探究竟,并不幸为核辐射所伤,在这样病痛的情况下,他看到了成片盛开的马兰花,想起了远方的妻子。这里或许不需要那么多浪漫空洞的爱情表达,一些嘘寒问暖、家长里短的真实挂念便足以动人。没能深入到人物当时当地的心境与情感,而且在人物上下场的衔接上不够自然,没能让两个远隔千里万里、身处不同情境,但却同样心怀家国、挂念对方、心有灵犀的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失为遗憾。

  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问题也迎面而来。月光、胡杨、马兰花,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用得不够深入统一,且稍显繁杂。月光、胡杨、马兰花这几个意象的交相运用,的确是让舞台变得更加唯美,气韵更加充盈饱满,而且更精准定位了《邓稼先》的思想立意与精神价值取向。但是不同意象的复杂并存,又让人觉得对精神意蕴提炼得还不够到位。我们在戏剧创作中常常讲“形象的种子”,那个最能精准概括全剧的舞台形象或形式意象是什么?这对于剧本一度创作和舞台二度的导表演都非常重要。一旦这个形象的种子抓住了,整个剧的精气神就抓住了,一度、二度的创作理念就形成了合力,只待用形象去强化和加深。这个“形象的种子”对于以写意表情为主、为长的戏曲舞台非常重要。因为它从物质形态方面来说似乎仅是一个物件,但实际上却富含表现主义的象征性内涵,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对这个剧目来说,三个意象看似都有用,但究竟哪一个才是对全剧精神意蕴把握得最恰当凝练的表达,哪一个意象能够从头到尾气韵贯通,对主题立意和形式表达起到统领和提升?似乎还需要主创们再深入思考、统一观念。

  出生在安徽的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他的伟大精神值得传颂,他的人生可歌可泣。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打造《邓稼先》这部戏,旨在通过“家乡戏唱家乡人”,倾述家国情怀,讴歌英雄人物、英雄群体,弘扬时代正能量和爱国主义精神。像他这样无私的爱国者、无畏的奋斗者、无悔的牺牲者之英雄形象,如何才能跃然台上,沁入人心,如何才能让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打动台下的观众,让他们的伟大烛照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们还需要动更多的脑筋、花更多的心思,激发更丰富的创造力。希望主创团队抱着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和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不断提升和打磨,使该剧更臻完美。祝愿该剧越改越好,成为一首讴歌英雄的辉煌诗篇。(何红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