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斯人已去,佳作犹存
——读侯利明《张爱玲:民国临水照花人》
作者:袁恒雷
对大多作家而言,苦练童子功是日后写作的基础,小小年纪便有名作问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张爱玲便是其中一个。她从小对文字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敏感,7岁写小说,12岁表发作品。她曾有“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强烈”的金句,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后天不懈的努力。
父母精心的教导和家庭丰沛的藏书,给予了她良好的文学启蒙与引导。而又以母亲对她的影响尤为显著。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位新派女性,为张爱玲安排了英文、钢琴、绘画等课程,对她日后用英文写作,以及获得英美文学的造诣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爱玲将自己的一生书写成传奇,而侯利明则在《张爱玲:民国临水照花人》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纯净的张爱玲。在这本传记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爱玲早年家庭给予她的先天优势,但也看到因原生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她神经质与安全感缺乏等性格的形成。比如,张氏父母的生活与思想严重不合,两人的分道扬镳令张爱玲陷入痛苦。父亲的愚顽、父母的离异、母爱的长期缺乏、多次搬家等,使她感受到幸福快乐的亲情时光过于短暂。她渴望得到爱,哪怕是一种虚假的温暖,都让她感到弥足珍贵。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被她多次带到了作品中,让读者及论者形成了她是悲观主义者的印象。侯利明缜密地分析了张爱玲心理,并将它们产生的前后过往一一梳理出来,方如此,读者才能更进一步理解张爱玲作品的创作观与表达的肌理内蕴。
这种融入内心观照的解读书写显然是成功的,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又怎会吸引人呢?融入文学技巧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才是上乘之作。侯利明认为,张爱玲儿童时期很依恋父亲,少女时代很依赖母亲。张母在艺术上可谓特立独行,生活上不仅会穿衣打扮,还擅长保养,即便育有一对儿女,依然风韵犹存、魅力十足。这种昂扬的生命力必然会影响张爱玲的生活观,最显著的效果是她对母亲的生活态度与潇洒举止充满了向往。此外,侯利明还发现,张爱玲对母亲的依恋是深刻的,如她在与母亲第二次诀别后,试图以弹钢琴来保持对母亲的怀念,而此前她并不喜欢弹钢琴。可这隐秘的心理被古怪的父亲捕捉到,以至这几乎唯一的念想不得不停止。显然,侯利明这种善抓细节的解读具有创新意义。
因为研读了张氏所有著作,侯利明在写传记的时候,对张氏的作品信手拈来。她不仅通读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对和张爱玲相关的人与事也是下功夫极深,逐渐形成了对张爱玲本人的正面镜头书写,以及与她发生关系的亲友的侧面旁证,形成了一个愈加立体饱满的张爱玲形象。侯利明的叙述乍一看波澜不惊,但她写人记事的功力很强,尤善于造境,不过是几句环境与心理的描写,就能迅速将读者带到当时人物环境的情境中,这样的笔法自是运用了小说和散文等技巧,但人物传记唯有如此,人物形象才会鲜活,所记述的故事才会生动。
张爱玲成功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她多年的刻苦努力所致,但侯利明也认为她的一生离不开朋友和贵人的相助,尽管她的性格孤僻内敛。从中学老师汪宏声开始,她遇到了许多写作上的贵人,特别重要的人物如闺蜜炎樱、苏青、姑姑张茂渊,周瘦鹃、傅雷、郑振铎、胡适、宋淇夫妇、夏志清、平鑫涛琼瑶夫妇、水晶、陈世骧、庄信正等等。这其中不乏赫赫威名的文坛大佬,但这些朋友与她多是不慕名利的倾心相交,给予她文学的指导、关爱、扶持、帮助、提点、警醒等,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关照。
本书的装帧、目录与小标题设计非常清新唯美,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侯版张爱玲传记的制作风格颇有向张爱玲第一本小说集《传奇》致敬的味道:“不加任何点缀和描绘,只有简洁的书名和作者的署名。”其小标题也是富于女性色彩——以花的成长期比喻张爱玲的人生路程,比如写成名时候的是“绚烂·忽而成名”、遇到初恋胡兰成的叫“情事·桐花万里”等等。全书的装帧以粉色调的各色花卉为底本,透露出十足清新婉约范儿。
对民国名家作品颇有研究的知名作家胡竹峰曾评价张爱玲:“张爱玲文成一家,背后又有《红楼梦》传统。其人是一朵诡异之花,炫目多彩,有着说不尽的传奇。”或许对于所有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而言,我们对张爱玲其文其人保有一定的共鸣性——她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恋爱婚姻过往、时代背景等都是不可复制的,这样的传奇当然是传奇,只是我们读罢她的人生传记后,很是唏嘘她的悲喜过往。斯人已去,佳作犹存,还好,我们有这些美文可以阅读,足矣。(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