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成都,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在成都,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3-05 11: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成都,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简评银莲诗集《爱在成都》

  作者:徐潋

  燃一柱沉香,品一杯清茶,读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不禁赏心悦目,如铺开了辽阔的草原,放飞一片片心境。

在成都,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如一株莲,在成都平原行走,是一条流淌的典雅和曼丽;如一枚旧甲,藏于金沙底部,是一双飞翔在灿烂星空里的羽翼;如一丝锦,长在树丫之上,是一件绣在民国旗袍里的宽窄巷子;如一片残碗,是一阕倒在深秋以后荷塘的少城;如一枚文字,放在纸里,是一串人文的符号。这是诗的感觉,也是成都在诗里的感觉。在诗集《爱在成都》里,作者运用诗句,巧妙地将一座城市与人文历史联系起来,读后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爱在成都》,是成都人文历史的注脚

  《爱在成都》梳理成都的人文历史,释放出文化的厚度——让我们站在成都古迹里寻访那里的故事。阅读诗集可以让我们神游天地,《爱在成都》是时间的诠释,是人文的解读,也是历史的训诂。

  美学家朱光潜说,“如果只有再现的现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如《都江堰》中,“都江堰”这个意象表现出“阅读岁月的沧桑/千年尘埃/掩不住智慧的光芒”,“创造”不是时间深处的神话,而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真实的智慧。再如《水韵天府》,“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一坛子陈年老酒/灌醉了银杏树下/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愁”,以“水”“老酒”等为意象,抒发乡愁。

  《五月青城》的“青城后山/用绵绵细雨掏空悲伤/文殊阁用传世书香挽留脚步/十年之殇/疼痛开出花朵”。历史的沉重感,一般人很难体会,因沉重在于“十年之殇”的“隐喻”背后;而《草堂听雨》的“唐时旧梦/一个不老的诗魂/在雕檐画栋间升腾”,把杜甫给予的理想情怀,刻在了“古建筑”的诗句里,有历史厚度,也有故事,实际也是一种隐喻。

  地名不单是个简单的符号,背后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也隐藏着嘶马狂奔,软埋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鞭长莫及的智慧。故此,银莲认为,少城、宽窄巷子、东城根街、散花楼、鹤鸣茶社、少陵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这些街巷地名,只在童年艾草飘香的记忆里,在祖父讲述的一幕幕治病救人的场景里。其实,在每一个“地名”里,我们很难再去拾起一个相同的故事,如“月色,推开蜀汉三国/吱呀作响的木门”和“我的一盏绿茶/半亩书香”(《蜀汉三国》),但我们可以在其中探寻到无数走向远方的人文历史,如“空山听雨/泪流满面的屋檐/壁画在唱歌/……”(《圣水禅院》)以空灵之语,隐含一种“禅悟”之境,所以“飞来石长满青苔/旱地莲开花/一座山就有了/年轻的容颜”。

  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说:“审美感受的特点,是审美对象的特点的反映。”银莲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她心中的“成都”,以一枚简笔的诗意之姿,素描着成都的人文历史和现在。在诗里,宽窄巷子、都江堰都是一株待开的莲,金沙是一座城深邃的语境,即使轻轻地挪动一下手指,也许会把一张张虚拟的碎片装饰为实感的梦境。这就是诗的力量,能把一座城市叫醒,也能把沉睡的历史呼唤出来。由此可见,诗集《爱在成都》就是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注脚。

  《爱在成都》,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

  银莲的诗歌,语言无矫拙之气,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如其诗句“通济堰,开渠引流两千年水润苍生……遇见一个山水入画,田园有诗”(《遇见新津》),以古朴“田园式”的语言来表达她所遇见的“新津”,这符合成都城市历史风格的,也是诗人审美情感的体现。

  朱光潜曾说,“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语言一旦表达出来,文气就需要与周围环境一脉相承,不然语言就显斧凿的痕迹,其文脉便或涩滞,或浮夸。所以,遣词造句在诗歌里尤显重要。以《中秋月》为例:“天空/在挥金如土之后/懂得了节俭/用极少的版面/画了一个圆”。短短的五句,25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把天地连接起来,放在“版面”里,以“大”缩“小”(拟人、夸张手法),将“中秋”的月亮形象地刻画出来。

  还有诗句“路遇千年红豆/细雨扑面/泰安古寺晨钟暮鼓/也染上了相思”(《五月青城》),以拟人、夸张等手法,语言有古典味;“手起针落/绣一片春绿/绣满眼芙蓉花开国色天香”(《海棠深处》),以虚实、比喻、夸张等,表现一抹希望;而“骨感的美,独自的香”(《幸福梅林》)具有古典绘画之美;“八月,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荷塘的绿,花朵的白/月光的桨轻轻摇动/夜色就化成了水”《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一朵花,怀揣秋天的二维码”(《花开成都》)以联想、对比、拟人的手法,生出典雅之姿,表现诗人的情感。审美主体容易被新鲜强烈的刺激唤起注意,于是,这些稍显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构成了一种别样的艺术效果。

  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银莲的早期作品,“(其)作品大多抒写个人感情,没有太多的社会重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而《爱在成都》正是以诗意表达和诠释一座城市。《爱在成都》虽然只是一个隐喻或是一个注释,但让我看到了银莲诗歌艺术和思想的飞跃,她的作品不再迂困于抒写无味的“小我”,而是以古典朴实而清新的语言来表达她对天府文化的敬畏和情怀。(徐潋)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