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传承古韵,弘扬彝风
——访青年艺术家魏义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迥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民族人民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征以及精神内涵,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很多中国艺术家在保护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努力践行着、奋斗着,魏义便是其中一员。
传承古韵,弘扬彝风。作为青年艺术家,魏义致力于以彝族的民族文化为表现对象的艺术的创作,通过手中的画笔,记录、传播和守护民族艺术,其创作的《彝家人》《高原-颂》《古韵彝风》等油画系列作品将彝族人家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表现得细致入微,传达出他对彝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热爱,其中《古韵彝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立项,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魏义近照
请简要介绍下自己的艺术生涯。
我从小喜欢文艺,立志做一名教师,我的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师范院校。一直以来,我始终对艺术保持敏感度,关注周边环境和生活细节,也大胆地尝试创作了一些作品,包括《彝家人》《古韵彝风》《高原-颂》等。从那时开始,我连续参加了两届全国青年展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看到了更多的同行优秀的艺术作品,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为何选择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作品?
我在黔西南工作了十年,耳濡目染之下对少数民族文化更增添了几分喜欢和热爱。在刚参加工作的一年,有一次和同事外出考察,听到一位彝族老者吟唱经文,那声音让人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引领倾听的我们走进古老而质朴的彝族历史,也吸引我描绘彝族文化带来的每一次感动。也许是这个奇妙的经历,让我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续创作里我逐渐深入到彝族文化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原始的彝族文化资源也发生了变迁,一些彝族人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变得弥足珍贵,所以我想把自己还能接触到的属于彝族文化的东西用画笔保留下来,实际上也是在时代的发展中截取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切片”,让无法置身于黔西南边陲亲自体验彝族人生活的现代人,通过画作了解到他们的文化风貌。
《彝家人》 油画坦培拉 180×160cm 2015
《高原-颂》 坦培拉、树脂 220×135cm 2019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在几年前的转型期,我创作油画《彝家人》系列作品时遇到不小的困难,转型初期构想不成熟,因此创作过程也较难实现,只能边调整自己边创作,曾一度停顿,甚至休整两月有余。某日心情烦闷,看着让自己颇不满意的作品,索性将其大部分毁掉,而也就是“毁掉”的操作,使画面颠覆了我以往的惯性思维与形式手法,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和作品都获得了重生。从那次开始,我找到心中“彝家人”的样子,也形成了现在大部分作品的样貌。
《古韵彝风》 油画坦培拉 200cm×190cm 2018年
您认为油画《古韵彝风》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什么?
近些年,我将古老的彝族艺术资源融入当代的绘画理念中,以期望通过绘画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的发展和民族间的文化互通起到积极的作用。油画《古韵彝风》在内容上以彝族人民的生活及祭祀场景为主,结合彝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来表现彝族人民大山一样的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感,将西方绘画中的坦培拉技法移植到画中。
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对于您有何意义?
这些年国家提高了对艺术工作者及作品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众多艺术家创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油画《古韵彝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非常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关怀与信任,使我在艺术创作上更有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对我整个艺术生涯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它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艺术家必须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要为民族艺术的复兴和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