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探寻生命迸发的力量
——访青年艺术家孟昕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如是写道。四时之景不同,各有妙趣所在。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经过严寒考验的生命,迸发出蓬勃的力量。青年艺术家孟昕的水彩画《冬去春来》即立意于此,以独特、精彩的画面语言,表达了对天地自然、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立项,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那么,水彩画《冬去春来》的创作,寄托了作者怎样的艺术理想?
您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水彩画《冬去春来》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在鲁迅美术学院读书期间,我就对不同的材质很感兴趣,创作了一些综合材质的美术作品。毕业之后到了高校,成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一直坚持对综合材质、表现技法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水彩。这种持续的创作和思考,就是作品风格探索与积累的过程。随着自身经历、认知的改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品呈现、演绎的形式及内容,往往都会不断变化。这些年,作品有幸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等,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水彩画《冬去春来》的创作灵感,源于到山区的采风经历。我生长在北方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对北方山脉有种特殊的情怀。不同于南方山脉的延绵,北方山丘更加挺拔、厚重。这种具有画面感的视觉效果,是我一直想表现的题材。面对巍峨、雄浑的大山,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这种感觉,使我嗅出了儿时记忆中的气息,体会到万物的生机勃勃。人都会成长,但眼前的大山经历一个个春夏秋冬,一直是静止的状态。生命的轮回,如同季节更替一样。看似静止的生命,需要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水彩画《冬去春来》要呈现的,是一种平静的状态,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其实,在这种状态下,蕴含着生命即将迸发的力量。春之将至,万物潜藏的力量无穷无息,万物于无声之中循环往复。
水彩画《冬去春来》的构思、创作过程,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和心得?
我所涉猎与创作的作品形式、内容,其实差异挺大的,因为我对纸面与立体性的材质,都很热衷,只是需要寻找更恰当的表现形式来完善。这种寻找很有意思,既是跟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跟客观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也许是抽象、无形的,也许是具体、有形的。在探寻过程中,其他人无法介入也不能理解,自己也处于不断推翻与肯定自我的矛盾中。
在水彩画《冬去春来》的构思、创作过程中,我和几个艺术家朋友一起,多次外出采风。画面中的肌理效果,是我一直在探索的语言,有过很多具体的实验操作与思考,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北方山丘,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相关感受的一种演变。画面的呈现,除了在研究表现的肌理语言、视觉感官外,更在乎意境的体现。表面平静的状态下,万物运转生生不息。
孟昕《冬去春来》 纸本水彩 120cm×80cm 2018
水彩画《冬去春来》的创作思路是什么,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创新与特色?
水彩画《冬去春来》运用水性颜料,勾勒出北方山丘冷峻、厚重的气氛效果,描绘了相对微小的现实生活场景。作品以房屋、炊烟等,来反衬山丘深沉、孤寂的视觉印象,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意境。绘制过程中,利用特殊技法与媒介的结合,创造出印痕和纸面肌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作。
在前期的画面制作与后期的手绘方面,力求与表现题材内容有机结合。在技法表现上,区别于我以往的水彩画作品。构图上,采取“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传统表现技巧,使画面的精彩之点集中于山脉内部。天空则采用平面化的处理方式,让二者产生强烈对比,形成特殊的画面视觉效果。整体色彩上,倾向于浅灰偏暖的色调,与北方冬季的天空、初春温暖的阳光相呼应,暗示在辽阔、平静的大地下生命不息。
水彩画《冬去春来》的创新,只是一个起点。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对技术技法的拓展。艺术创作不易,形成自己的风格更不容易。尤其是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不仅为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对我整个艺术生涯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使我更有信心按照目前这种形式走下去,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创作热情,积极地去思考和呈现人生百态、生活之美!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