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雪蓓
“热带雨”是一种地区性天气现象,也是电影《热带雨》中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导演陈哲艺以此意象贯穿全片,讲述了一个新加坡华文老师和一个留守学生间的故事。近来年,华语电影的外延不再局限于两岸三地的电影创作,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华裔电影人或立足本土(如本片导演前作《爸妈不在家》),或以合拍的方式创作(如《别告诉她》),丰富了华语电影的形态。而这些影片之所以能被归为华语片并获得认可,不仅在于其主创有华人、使用了汉语等表面的元素,更深层的原因是这类影片大都关注了中国式家庭的困境,并由此引申出文化传承等问题。
《热带雨》海报
早在处女作《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便聚焦新加坡华人的家庭问题: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夫妻谋生的艰难、下一代的教育、与菲佣的相处……既表现出新加坡本土的独特性,又有华人社会的同一性。《热带雨》作为导演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延续了前作的家庭母题,以中学华文老师阿玲的家庭作为故事主干,触及夫妻之间由不孕引发的出轨和家族内部由赡养老人引发的矛盾,而留守学生伟伦的出现,打破了本就微妙脆弱的家庭关系。
伟伦的成长历程是影片的另一条暗线,父母的缺位使他对老师的关心产生了依恋,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使华文老师成为他的精神导师,身处懵懂的青春期又使他对其产生欲望的幻想,阿玲作为多重身份的合体,自然成为伟伦欲望投射的对象。因为补习中文,伟伦无意间走入了阿玲的家庭,他既以孩子的身份完成了阿玲作为母亲的想象,又以旺盛的生命力唤醒了瘫痪老人,还作为新鲜的男性力量填补了出轨丈夫的空缺。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不仅构成了完整的家庭,亦放大了各自的失落,而使他们失落的症结正是血脉和文化的无处归依。
汉语作为文化传承的标志,在本片中与武术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却又处于几近失语的尴尬处境。新一代华裔不再使用汉语交流,学校对华文教育的忽视,以及日常生活中汉语、新加坡式英语、闽南语和马来西亚语的交替出现,杂糅的语言环境使年轻一代难以讲出流利的汉语,这是全片的根本焦虑所在。而瘫痪的老人沉默地看着胡金铨导演的《侠女》,伟伦自小练习武术并获得武术比赛冠军等近乎刻意的设置,不仅关乎年轻与衰老、动与静的对照,更是导演对传承中华文化血脉的偏执再现。
《热带雨》剧照
不孕作为生命延续的终结,代表了中华文化规训下的伦理,也是家族文化的枷锁,是阿玲痛苦的根源。阿玲一家虽承担了照顾父亲的责任,在大家族中却因没有后代而没有发言权,甚至在父亲的葬礼上连继承权都无法争取,而阿玲的丈夫也因此出轨。个人家族血脉的难以延续与民族文化血脉的难以传承在此时是同构的,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处于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从个体到集体的失落亦代表了更多华裔的生存焦虑。
回到片名,“热带雨”这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下也存在多种解读,它的压抑沉闷如整个社会文化对阿玲的重压;它的潮湿暧昧亦是情欲的象征,就像片中的榴莲;片尾唯一一次情感释放伴随着倾盆大雨,代表两人心结解开,他们终于彼此治愈,亦让彼此完整。
当然,比起影片前半段缓慢和细致的铺垫,结尾对阿玲后续生活状况的交代过于直白,如发现自己怀孕时自嘲的哭泣,以及回到马来西亚老家时的阳光普照,均有草率之嫌,不免令人惋惜。另外,除却电影故事内容的精彩,本片的视听语言则乏善可陈,虽然有着耐人寻味的题材,影像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
导演陈哲艺在高起点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之后交出的这份答卷,像极了优等生的作业,工整清爽,踩准了华语电影的诸多热点。还好这份匠气建立在对生活的细微体察之上,在经过雨季的洗涮后,留下真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