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清水里的刀子》:对人性和生死的深切观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清水里的刀子》:对人性和生死的深切观照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4-17 14: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河南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剑

  宁夏作家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关于生死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回族老妇人去世后,她的家人准备宰杀家中唯一的大牲老牛为其做“四十”(亡人安葬后第四十天忌日)的故事。作品以伊斯兰宗教信仰为背景,打开了一扇通往宗教和死亡的大门,对人在特定境遇下的生命体验和死亡意识进行了还原。小说于《人民文学》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接连获得了《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随后被新晋导演王学博拍摄成同名电影,相继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与“亚洲电影促进奖”等大奖。而今,重读这篇小说,它依然会带给我强烈而震撼的感觉。

《清水里的刀子》:对人性和生死的深切观照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感悟生死的小说。在我们的传统叙事里,死亡被附加了太多“舍身取义”的意义,又或者一不小心滑进了庄禅的境界,摆出一副“齐生死”的架势。但《清水里的刀子》独辟蹊径,既未书写个体生命直面死亡时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也没有描绘人走向死亡时经历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而是选取一个老人的视角,呈现他在老妻亡故后被唤起的生死焦虑及其纾解过程。

  小说从马子善妻子的死开始写起,“和自己在同一面炕上几十年的女人终于赶在主麻前头埋掉了”,马子善老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用一头小青驴从南山驮来年轻媳妇的情景。“两只鞋面上绣满花的脚”似乎还在“一荡一荡”的,这时候“她却已变成坟院里一个新的坟包了”。马子善的一声叹息,透露出他对于生命永恒的无限怀恋之情。但人终究会死,在尘世中忙碌奔走的人们都无法摆脱最终的归宿,生前各种琐屑的欲求、得失也将在死亡降临的瞬间归于虚无。这结局,“细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但老马也从一个强壮的青年混成了眼前这苍老的衰朽不堪的样子。在怅然的今昔对比中,他仿佛听到来自死亡的召唤,但“想到自己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死掉,他突然觉得一种异常的伤感与恐惧”。

  老牛之死,在父子俩的心中激荡起阵阵波澜。耶尔古拜的惊愕、马子善的感动,表明他们的生命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在这超越中,他们的死亡意识得到升华。终有一天,在那生命的清水里,他们将清晰地看到那把属于自己的刀子。《清水里的刀子》所记录的这种体验和思考,恰恰标志着小说创作已开始走向对于死亡的现代性书写。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关于神性的小说。神性主要缘自一头老牛。作品中那头勤勉的老牛,神秘而又厚重,正是一个救赎者的形象。对其死亡经历进行近距离观照,人们可以从它身上领略到一种崭新的、健全的、生命存在形态。黄牛执着地生存,坦然地死亡,它的一生即是对这种生命结构的完美诠译。在数十年的岁月里,牛为人役使,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难。这种强大的定力,来自于对自身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最后,它等待了一生的日子即将来临,于是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去迎接死亡的庆典。

  对于生、死,沉默的老牛始终显得平和,因为一切都如同清水里的刀子那样一览无余,皆在其把握之中。它尽可以从容地品味生命,支配死亡,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存在的自由,驾驭自己的生命。

  作者对老牛死亡哲学的拿捏,很有分寸。小说通过凸显牛的神性,隐喻地揭露、反思了人的局限性,借此上升到对一切生命的生与死的哲思,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深度。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传递回族文化的小说。作品展现了宁夏西海固的穆斯林家庭为亡人做“四十”葬礼仪式,文中使用了大量宗教和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呈现出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和民俗文化。如回族的民间谚语“宁睡古坟野,不睡古窑窑”,可以看出坟场在回族民众心目中的重要作用。马子善老人将精心粘好的《古兰经》放在“像金子那样的阳光照耀的桌面”,内心似乎一霎时就达到了澄明的境界。这些内容,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神秘的宗教气息。

  再如作者在小说中记述:“记得老人们都讲过的,说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这不但很好地解释了民族的习俗,而且,与题目《清水里的刀子》相对应。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叙事简约的小说。小说采用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叙事手法,纯净灵透,精致典雅。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马子善老人,还是耶尔古拜,甚至通灵的老牛,都是性格单纯的生命个体。马子善老人和老牛构成了作家生命哲学的两极,他们互为参照,共同阐释着生命的本然状态。

  在环境描写上,作者渲染了宁静祥和而又感伤肃穆的氛围:“四周一片寂静,坟院里的风微凉地掠过他的脸面,有些竟吹入他耳朵的深处”,“晨光给高高的树梢上淡淡地涂了一抹金色。无数的麻雀在巨大的树冠里异常激越地吵着,让人的心里荡开着一粼一粼很温馨的银波”,“牛棚有着一些缝隙,一些金叶子似的阳光从那些缝隙里照进来,很短,往往在空间就莫名地消失了”,“大大的玻璃窗上,阳光照进来,像金子那样的阳光落在大大的桌面上,落在摊开的古老的经典上”。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却又空洞的氛围,衬托了马子善的心态以及老牛的情态,与作品的总体情调相一致。

  简约的叙述和深切的观照,构成一种张力,“死亡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中得到观照,心灵在生存之外获得安放”,而在这痛苦、丰富却又异常纯净的文本世界里,一种久违的感动,宛若那盆清水,悄然洗去我们心头堆积的灰尘。(王剑)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