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雕塑中的浓浓乡愁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5-26 16: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贺嘉年

  乡愁,是二十世纪中国留洋知识分子的文化情结。文学作品则是抚平创伤的一剂良药。学者余虹在《艺术与归家》中这样说道:“现代人是一群离家出走的漂泊者。正因如此,现时代的诗与思都禀有一种天命或责任:引领人们归家。”而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选择以雕塑的形式,让一尊尊作品负荷起浓浓的乡愁。《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摘抄》就记录了他青年时代修习雕塑艺术时的所见与思考。

  熊秉明的雕塑生涯从师法西洋开始,最终达成融贯中西的境界。旅法之后,他首先修习哲学,一年之后转攻雕塑艺术,进入法国茹里安画院学习。在那里,他受到雕塑大师罗丹、布尔代勒作品的熏陶。在浪漫主义雕塑中,熊秉明逐渐体会到青年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解放,寻找到艺术中美好而纯粹的生命情感。与此同时,启蒙导师纪蒙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弟子的朝督暮责,都使熊秉明逐渐意识到:雕塑不是对人体的机械解剖,不是自娱自乐的消闲工具,而是肩负着反映人类精神存在的崇高使命。

  在诸多雕刻大师中,熊秉明格外中意罗丹,认为罗丹是现代雕刻史的第一人,是浪漫主义雕刻艺术的巅峰。熊秉明日记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对大师作品的鉴赏分析。在他看来,罗丹的作品是一部个人的史诗,不以和谐整一为美,而是要歌颂缺陷与痛苦:塌鼻子的人、臃肿的母体、枯槁的老妪、苍老的雨果等。正是在缺陷与脆弱中,人类才获得生存的意义。正因为生而不完美,人类才具备追求自由与永恒的权力。《地狱之门》就把人物的飞翔雀跃,勾勒得淋漓尽致;《青铜时代》则刻画出青春少年身心觉醒的刹那,塑造出少壮生命的仪态与心态,被诗人里尔克称为“行动的诞生”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浪漫主义的核心是生命的悲剧感与英雄主义,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当归于死灭的宿命不可逃脱,克服死亡的痛苦迸射生的欢歌,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加莱义民》刻画了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加莱城六壮士为民请命捐躯的悲壮故事。在罗丹的作品中,这六位市民并不是面不改色、视死如归,而是集惊讶、怜悯、愁苦、怅惘为一体。正是从壮士们复杂的表情神态中,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舍生取义,就愈显弥足珍贵。

  在罗丹的所有作品中,熊秉明尤其钟爱《行走的人》,认为这座雕塑熔铸了浪漫主义的所有艺术观念。这是一尊无头无臂,只有双腿行走的身躯。其大步行走的姿态,就是人类的写照。它不知去向何方,我们也无法猜测它的表情与思想,但它面对未知的危险时,没有丝毫屈服与妥协。故国战乱,独在异乡,对自己与国家的未来充满迷惘。《行走的人》抚慰了熊秉明的乡愁情愫,让他领悟到赖以自豪的中华民族精神:大步前行,不惧前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通过罗丹,熊秉明悟到了雕塑艺术的精髓。但是,他并非对前者全盘继承,而是融入了中国人的身份认知,扎根故土,立足现实。罗丹的雕塑作品,充满这样的现实关怀,展现出具体而鲜活的生命面对世界的情感万状。这是生命承载现实苦难的伟大与崇高,而非抽象、形而上学的喜怒哀乐。正如在1951年的一则日记里熊秉明所说:“罗丹的雕刻固然有强烈存在一直的显现,却并不表现静止的意志,抽象的意志,而是描写存在意志的实践经历,……罗丹之后,雕刻家不愿再背负太多、太重、太激动的狂情,他们如果悲哀,那是形而上学的悲哀;他们如果欢喜,那是纯存在的欢喜。”

  身在西洋,心在东土,在熊秉明的艺术道路中,乡愁是一个无法跨越的羁绊。这种愁绪,在他学习之初就萦绕心头。在1948年的日记《法兰西的乡野》中,熊秉明阅读罗丹歌颂法兰西乡野的文字,心中油生黍离之思:“我不能不想到我的故乡了”。一年之后,他与三位即将学成归国的挚友寿观、道乾、文清作别,自己却因学习尚未告一段落而决定留下,与返乡失之交臂。在日记里,他流露出从此孑然一身的孤独。

  在雕刻功力大有长进时,熊秉明面对西方同侪的赞扬却显得错愕失落。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作品弥漫着欧洲、拉丁气息,甚至比本土艺术家的雕塑更有风味,却也在这种“神似”中失去了中国风格。“在这里学习的目的不是欧化、西化,在这里继续这样做下去,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吗?每天盯着西方女人裸体团团观察,看了又看,能做出中国雕塑吗?”由此,熊秉明与恩师纪蒙分道扬镳,乡愁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动力。故乡的场景夜夜袭来。他想起了昆明凤翥街茶点里马锅头的紫铜色面孔,想起了母亲的笑靥,想起了故乡形形色色的面容:“那是属于我的造型世界的,我将带着怎样的恐惧和欢喜去迎接他们!”

  《孟子•离娄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熊秉明正是怀着感念家国、谦和敦厚的赤子之心从事艺术创作。数年之后,他曾两次受巴黎克蕾尔画廊之邀。当时,此画廊凭借抽象主义艺术而盛极一时。但道不同不相为谋,熊秉明早已把乡愁寄寓在学术之中。他主动退出画廊转教中文,随后又潜心研究书法理论,举办书法班,并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是书法”的著名命题。

  熊秉明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组诗《教中文》,是一位古稀老人作为游子的悲叹与诘问:“请你告诉我/我究竟一天一天更像中国人呢/一天一天更不像中国人呢?”其实,早在1951年的日记里,我们早已发现了答案:“但是见到了汉代的石牛石马、北魏的佛、南朝的墓狮,我觉得我灵魂受到另一种刺激,我的根究竟还在中国,那是我的故乡。”

  (作者贺嘉年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