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电影与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电影与戛纳国际电影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6-16 17: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才庶

  日前,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单元入围名单公布,从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67部报名影片中遴选出56部。《七人乐队》《野马分鬃》两部华语片入围。

  《七人乐队》由杜琪峰、徐克、许鞍华、林岭东、谭家明、洪金宝、袁和平等七位导演共同执导,采用胶片拍摄,讲述了香港不同年代的故事,在光与影中致敬多样的文化记忆,也追溯自身的绝代风华。《野马分鬃》则由90后导演魏书钧执导。魏书钧曾有纪录片《说在紫禁城》、电影《浮世千》、短片《延边少年》等作品面世,其中《延边少年》入围第71届戛纳短片竞赛单元。两部入围的华语片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照,前者追忆过去、后者开启未来。

  中国电影与戛纳电影节的渊源已久。20世纪六十年代,由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出品、李翰祥执导的电影《倩女幽魂》《杨贵妃》《武则天》三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获得戛纳电影节荣誉奖。七十年代,胡金铨导演的彩色武侠片《侠女》获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八十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崭露头角。陈凯歌执导的《孩子王》代表中国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到了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有更多表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侯孝贤的《戏梦人生》等影片先后入围主竞赛单元。进入21世纪以来,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频频在戛纳电影节上亮相。姜文的《鬼子来了》获得评委会大奖,杨德昌凭借《一一》拿下最佳导演奖,贾樟柯的《天注定》获得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目前唯有《霸王别姬》拿到金棕榈奖。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与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中,戛纳电影节以独特的人文传统而著称。21世纪,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往往偏重于艺术性,游离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角逐。比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王小帅的《青红》《日照重庆》等,在国内市场的票房并不高。

  与此同时,90年代结缘戛纳电影节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市场,执导的影片基本位列年度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产生了长远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应。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则以“作者电影”的姿态,近乎执著地坚守风格化和艺术化的影像表达,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表现难以言说的社会困境。他们执导的影片,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亦屡次悖离亢奋的国内电影市场。

  以此状况来看,戛纳电影节似乎意味着对于艺术电影的表彰。实际上,在人文传统之外,戛纳电影节也有商业精神。在历年电影节的集中活动中,往往产生巨大的交易量。日本导演石黑一雄曾说:“我在戛纳电影节每天真实的感受是,走在路上,停留在那里,所有的就是一个大的商业集市。这里有很多电影在被卖出、买进和放映,进行这样、
那样的交易。”戛纳电影节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选片程序、赛程设置有过变化,于电影现场见证了不同的艺术浪潮,以电影活动的方式回应了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20世纪。

  例如,《霸王别姬》通过京剧演员程蝶衣、段小楼的悲剧人生,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和历史,演绎出无处安放的悲欢离合、无可逃避的盛衰沉浮,对20世纪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海上花》以19世纪末的上海为背景,呈现出烟花巷柳之地几位倌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侯孝贤以特有的美学方式——长镜头,冷峻地观察这个充满爱欲与遗弃的世界。梁朝伟饰演的王老爷总是久久地沉默,在喧嚣的饭局中看他人猜拳、听人讲周围的故事,在沈小红的房间静静地抽水烟。长镜头的一端连着影片中的缄默者,他的深情与迷茫在沉默中蔓延;另一端连着摄影机背后的缄默者,他们悠长地凝视、克制地表现一段历史,在那种岁月中有难以辨认的身份尴尬、朝不保夕的命运焦灼。两部影片都有豪华的演员阵容,主演张国荣、巩俐、张丰毅、葛优、梁朝伟、刘嘉玲、李嘉欣等都极具票房号召力。看得出,在艺术追求之外亦有商业的考量。

  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戛纳电影节在线上举办,没有往日的红毯走秀、竞赛单元、现场展映,显得相对萧条。在中国电影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交往历程中,许多导演由于诸种奖项的表彰而积累了一定文化资本。同时,戛纳电影节通过展映中国电影而更加多元化,让欧洲观众得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实现对于东方国家的艺术想象。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一个国际电影节的认识应会更加理性,由膜拜追随走向沟通交流。(周才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 《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