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外历史剧如何再现“大女主”崛起之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海外历史剧如何再现“大女主”崛起之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6-29 11: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庄沐杨

  在欧美国家,历史题材一直是影视剧市场的宠儿。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被改编后搬到大小银幕上,往往会成为颁奖礼上的赢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聚焦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凯瑟琳大帝》和讲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平的《王冠》系列取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人们总是乐于将两部“大女主”历史剧做对比。两部作品展现主角魅力的方式完全不同,将女王故事中的权谋宫斗呈现出两种风格。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从不缺乏关注,早在1934年就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而去年HBO也播出了《叶卡捷琳娜大帝》。相比众多影视改编,《凯瑟琳大帝》则显得与众不同——它更加轻松诙谐,甚至夹杂黄腔。剧中角色更注重喜剧表现效果,最为典型的要属脾气乖戾的沙皇彼得三世(尼古拉斯·霍尔特饰)。只有艾丽·范宁饰演的女主角凯瑟琳(叶卡捷琳娜二世)保持了女王风范,因为历史上的凯瑟琳大帝是名副其实的“大女主”。她的开明君主专制,为该剧提供了更多紧张刺激的素材;她对现代文明的拥护让这个角色也更加契合当代观众的口味。虽然同样是女主角打怪升级的套路,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展现出了浓厚的理想主义气息——她在学习异国宫廷生存之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教化异域的独特魅力。

  虽然轻快的叙事节奏让这部剧脱离了传统历史剧的情节拖沓,但过于诙谐热闹的氛围又让其失去了宫廷题材的剧情张力。剧中过于简单的冲突设置也丧失了宫斗戏本该拥有的精彩。例如,为凸显凯瑟琳大帝对现代文明推广所作的贡献,将俄国旧贵族简单粗暴地设定为蒙昧、落后、野蛮的刻板形象,缺乏对其根源的讨论。这样的闹剧底色,与严肃的历史事实难以兼容。就连创作人员自己都承认虚构的成分远多于史实再现。

  剧情设计存在太多历史失真,对于俄国和瑞典的战争描述与史实有明显出入。早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瑞典人就已经输掉这场战争并且失势了。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而言,诙谐的喜剧风格降低了剧情的理解难度。但对于熟悉历史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改编未免过于失真,完全没有彰显出凯瑟琳大帝崛起的“大女主”气魄。相比较而言,此前俄罗斯制作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似乎更符合大女主历史剧的标准。

  另一部展现女王生平的《王冠》则有着截然相反的口碑与评价,演员表演和情节设置都保持了应有的水平。而王室秘闻这一本身就自带神秘属性的题材,让该剧自播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据说这部剧经过了英国王室的严格“审阅”和删减,但这并没影响剧集的精彩。即使在第三季更换了几乎所有主演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整体水准。

  《王冠》中的英国女王,也是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样具有份量的大女主,剧情套路同样是打怪升级——女王一步步稳住自己的权力,在矛盾冲突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但这部剧显然更加尊重历史,虽然没有完全契合史实,但也较为妥帖地反映出英国女王在时代变局中的自我调整。这跟在历史信息上完全失真的《凯瑟琳大帝》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冠》采取单元剧的方式将不同的主题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巧妙串联,让女王的家人、走马灯似的首相、各个绯闻当事人都能有出场发挥的空间。这使得剧情整体的层次感更强,角色塑造也更为丰满。而出彩的配角不仅没有削弱女王的风采,反而衬托出了角色的强大——女王对家庭关系、公共危机的处理得以完整呈现,一位女性领导人的头脑与手腕跃然于荧屏之上。

  海外历史剧中的大女主角色,往往需要自带光环的人物原型。但是借帝王形象突出大女主魅力往往会有一个先天缺陷——用王权帝制和精英视角来为女性主义背书,免不了让角色背上“靠男人上位”的指责。而《凯瑟琳大帝》和《王冠》都没有回避历史限制,这一点值得国内历史题材创作者好好学习。但两者各自的处理方式呈现出的不同效果,也值得国内同行反思:喜剧化的《凯瑟琳大帝》让女主的价值观输出更像是天真的政治宣言;《王冠》的正剧风格和单元剧设置,则更能凸显角色本身的自我调整和成长,当然也更考验观众的耐心。相比之下,尊重历史的《王冠》似乎才是一部历史剧该有的样子,在重现女王崛起之路、展现“大女主”魄力上,剧情设置应该少一些戏谑,多一份严谨。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文学博士)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