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与再思考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与再思考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8-04 11: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文杰

  前段时间,犯罪悬疑剧《隐秘的角落》以精良的制作、引人入胜的剧情设计、细腻精湛的表演,掀起一股收视热潮,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这个夏天拔得头筹的网剧。与之相比,该剧的原著小说,也即紫金陈的《坏小孩》,则被许多网友批评说“文笔粗俗”“描写粗糙”“人物扁平”“人性太阴暗”“逻辑不合理”等。可见,大家几乎一面倒地认为电视剧的改编远胜原著。

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与再思考

《隐秘的角落》剧照

  无独有偶,近年来影坛上也出现了改编电影胜过原作的热门案例。青年导演曾国祥先后改编安妮宝贝和玖月晞的小说,拍成影片《七月与安生》和《少年的你》。两部影片的原作都饱受争议,特别是玖月晞的《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受到抄袭东野圭吾的指控,可谓声名狼藉。而反观两部改编影片,上映后叫好又叫座,并在电影节多次斩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奖项,成功甩掉原作的黑点和污点,堪称电影改编的优秀范本。

  美国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在谈及改编时,从法国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处借用了两个词,将文学原作称为hypotext,而改编后的影片是hypertext,李欧梵先生将之分别译为“前潜本”和“后现本”。套用这两个概念,上述影视作品的出现,共同构成了一个“后现本”超越“前潜本”的现象。

  放眼影视历史,“后现本”超越“前潜本”其实不乏其例,如科波拉对同名小说《教父》的改编已成为影史经典。关于如何成功改编,有条经验广为流行:三流小说更适合改编。比如希区柯克改编过多部通俗小说,却在接受特吕弗的访谈时直言,永远不会去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的主意。《隐秘的角落》和曾国祥的两部电影的成功无疑强化了这一观点,毕竟它们的原作都在网络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不过是老生常谈,对笔者来讲,这几部影视作品的问世,更有助于我们澄清一些有关改编的认知。

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与再思考

《七月与安生》剧照

  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创作形式,改编历来被认为是低劣、次等和附属的内容生产,可以说自问世以来一直背着“原罪”负重前行。泰戈尔说过电影是文学的次要角色,维吉尼亚·伍尔夫也曾把电影称为“寄生虫”,文学作品则是改编电影的“受害者”和“牺牲品”。类似轻视、贬低改编的观点直到今天仍大行其道。在斯塔姆看来,这其实折射了一种论资排辈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论资历,即假设时间更久的艺术必定是更好的艺术”,既然影视艺术晚于文学艺术诞生,那就注定低人一等,“视觉艺术必定不如文字艺术”。约翰·M·德斯蒙德和彼得·霍克斯曾合著《改编的艺术》。“我们的文化赋予文学优势”“我们的文化态度是假定文学优于电影的”,他们在书中发表了类似见解。

  基于上述偏见,在评价改编作品的优劣时,一个最经常的设问是:是否忠于原著?换言之,原著是一个标杆,它相对于任何影视改编的优越性都是不言自明且不可挑战的;当提出这一假设时,其实就已经暗示出原作比改编作品更高级。如果改编对原作亦步亦趋,或可原谅;如果不忠于原作,则难逃口诛笔伐。“电影背叛了原著,就像一个叛徒背叛了他的国家”,《改编的艺术》中的这句话形象地指陈了改编不忠于原作的严重性。问题是,对于原作的故事、人物、风格乃至主题的改动等在多大范围内才是忠实的,衡量标准如何确定?

  对于这些问题,那些超越“前潜本”的影视作品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回到《隐秘的角落》,假使该剧编导忠于原作,照搬原作阴暗偏激、离奇失真的情节,能否过审都是存疑的;假使编导不把原作的扁平人物改造成更立体可信的圆形人物,该剧恐怕也无法像现在这样获得观众的肯定和欢迎。显然,用忠实度评价改编作品的优劣是存在问题的。反之,正确对待进而鼓励影视改编,首先应抛弃忠实原作与否的陈旧思维,打破先入为主的“文字必然优于影像”的等级制度,使之从偏见的镣铐中解脱出来。德斯蒙德和霍克斯的看法是,应该去除“忠实度”这个术语的价值属性,而将之视作一个描述性术语,“来引发关于文学与电影间复杂关系的更为有趣的讨论”。

影视改编的新现象与再思考

《少年的你》剧照

  实例告诉我们,优秀的影视改编不是没有灵魂的复制品,而是同样拥有自己灵韵的再创作。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影视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影视媒介语言自有其独有的特性和优点。用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话说,话语与视觉形象的“意义、角度和视野全然不同”,为此他干脆宣称“改编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所以我们要明确:一部影视改编作品一旦完成,就独立于原作,而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与主体性。《隐秘的角落》《七月与安生》与《少年的你》,就通过逼真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氛围营造,显现了作为展示性媒介的影视作品的动人之处,甚至在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展现出影视媒介非同凡响的表现力。当然,这是影像的胜利,而绝不意味着是网络文学、通俗青春文学的胜利。

  在当前影像泛滥的时代,文学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李欧梵先生就曾感叹,这是一个通过电影来认识经典的时代。影视与文学不应是厚此薄彼的关系,而应彼此成就。影视需要文学供给故事素材,文学也需要影视的普及和推广。但是,在影视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史上,影视和改编的声誉向来尴尬,特别是大量急功近利的劣质改编一次又一次地为污名化影视艺术提供了说辞。《隐秘的角落》等影视改编作品的成功,不但是影视改编的翻身仗,更为影视艺术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立属性正名,它们证明了影视改编和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无穷潜力。

  当然,要扭转固有的偏见和歧视,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影视工作者在改编创作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面对经典和名著,有必要在保持谦卑的同时树立媒介自信;面对起点较低的原作,更应理直气壮地放开手脚。最重要的是,改编者需要懂得改编的门道,知道如何取长补短;对原作取舍剪裁乃至改头换面、丰富扩充,还要掌握影视语言的形象化特点和叙事规律。君不见,多少根据热门小说、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惨不忍睹、骂声一片?事实上,其中多数都是妄图依靠IP效应大捞一笔,而罔顾影视创作规律的功利性恶果。影视改编,任重而道远。(黄文杰)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