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本有待修补的“锦囊”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一本有待修补的“锦囊”书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9-08 14: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詹丹

  适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全国开展得红红火火之际,作家刘心武推出了普及读物《阅读<红楼梦>的十二个锦囊》,十分吸引眼球。据说,这是“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红楼梦》入门书,讲孩子们应该懂的,讲孩子们可以懂却不易懂的,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讲给他们听”。

一本有待修补的“锦囊”书

  平心而论,《红楼梦》虽是一部白话小说,但卷帙浩繁,涉及丰富复杂的人物事件和深广的社会历史风貌,让当代青少年理解起来颇为不易。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校任教的“红迷”,对《红楼梦》的普及问题一直关注着。所以,刘心武这本著作刚面世,笔者就购来研究,想从中汲取一些普及经典名著的经验,但仔细读下来,还是比较失望。

  该书想在十二章(所谓的“十二个锦囊”)近七万字的篇幅中,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红楼梦》精华传递出来,确实有点难度。作者在选材通俗、表达浅显方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浓缩概括甄英莲被拐的故事、调整金陵十二钗人物顺序,以及对故事地点的仔细梳理、强调“真情至上”的主题等,都可说是亮点。但全书整体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主人公贾宝玉的评价、对林黛玉形象的艺术分析等,存在较大问题。考虑到该书的读者定位是并不具备多少分辨力的青少年,所以十分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澄清认识,以免误人子弟。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个错误,是在“如何欣赏男一号贾宝玉”“锦囊三”中,认为《红楼梦》借主人公贾宝玉的言行,宣扬了“人生而平等”的法则。所谓:

  贾宝玉说过一句话,世法平等。作者通过贾宝玉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在两百多年前,就鲜明地提出他的主张,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法则,什么法则?平等法则,人与人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

  接着,作者刘心武以结交秦钟、希望大丫鬟袭人的表妹来自己家做亲戚,特别是在秦可卿出殡途中,碰到一位村姑二丫头,恨不得跟了她走,来证明贾宝玉作为一个贵族,跟农人村姑有平等的意识,表明“他连农村的土得掉渣的丫头都尊重,甚至想跟她们一起生活”“真是有一种非常平等的思想”。且不说“世法平等”的内涵不同于“人生而平等”,就从具体语境看,无论是宝玉口说的“世法平等”,还是其实际的行动,与现代意义上“人生而平等”观念的提出,都有相当距离。

  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贵族男性,贾宝玉固然有对女性和底层人尊重、同情的一面,但这种尊重和同情,又是跟他身上残留的男子中心主义,以及对女性的普遍占有欲联系在一起的,他本人也从未反对过不平等的妻妾制度。另一方面,贾宝玉提出“世法平等”一说,意义也比较复杂。表面看,他在栊翠庵说这话,是希望妙玉能像款待黛玉、宝钗一样,用好茶具来款待自己。但当时,妙玉恰是用珍贵的自己喝茶用的绿玉斗给了宝玉,宝玉也应该清楚这点。所以,他以“世法平等”一句来指责妙玉,其中带有多少正式主张的意味,或者仅仅是想在黛玉、宝钗面前掩饰妙玉与他共用茶具的隐情,还是需要打问号的。

  同样,贾宝玉要跟着二丫头走,也不能简单从平等思想来理解。对于长期局限于贾府生活圈的宝玉来说,农村里的二丫头连同她纺织的生活方式,都是带有一点外面世界之神秘诱惑的。另外,好友秦钟在旁的一句“此卿大有意趣”,也多少说明了其中还有异性的诱惑因素在。所以,因为有跟二丫头走的一闪念,就认为宝玉是在主张跟底层人平等,其实并不妥当。

  书中,作者由此还进一步论述说:

  “人生而平等”,这是1776年写在美国《独立宣言》里面的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起码比《独立宣言》早二三十年,书里就由贾宝玉喊出来:世法平等。所以《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书。

  像这样脱离了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背景的简单类比,已经多少近似儿戏了。本来,出典于《金刚经》的“是法平等”或者《华严经》的“三世法平等”,都远早于《红楼梦》,因为来源于域外,姑且不论。就中华民族来说,先秦时代,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墨子提出“兼爱”,按照刘心武的写作思路,都可以比附上《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似乎更容易彰显本民族思想的优越、文化的先进。但类似的比较、比附,除了会让青少年的思想变得机械教条,或者增加他们理解的困惑,其实已无多少实际意义。

  如同割裂了人物的具体语境和小说的历史背景来评价贾宝玉的思想行为,作者在对林黛玉的言行加以审美鉴赏时,也把人物从不幸境遇中抽象出来,把黛玉葬花这一颇具悲剧意味的行为,当成一幅纯审美的画面来鉴赏。更为过分的,是以作秀式的行为艺术来说明,认为黛玉这一连串行为,都是刻意计划下的表演。书中这样写道:

  黛玉葬花是一个连贯的行为艺术。第一她是有特殊的行头的,她是有道具的。……而且林黛玉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艺术,她事先就作好了一首词,葬花词,她扛着花锄,花锄上挂着花囊,一手拿着秀气的花帚,一边朝着这个葬花的地点走去,一边吟唱一首自己创作的葬花词,优美不优美?这是《红楼梦》里面一个登峰造极的场景,一个优美动人的人,做着优美动人的事,优美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林黛玉有计划地要去做一个行为艺术。

  按照这种说法,小说中黛玉借花喻人而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以及引发宝玉对人生悲剧的深深共鸣,都被所谓的审美欣赏屏蔽了。这样的审美,跟把自己的精神愉悦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残忍,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虽然这本书是以叙述甄英莲遭遇的不幸来引入小说悲剧基调的,但恰恰在展开对女主人公林黛玉行为的深入分析中,作者把自己的基本立场给颠覆了。

  另外,不恰当地夸大了谐音寓意手法在《红楼梦》中所起的作用。刘心武作为一位小说家,他理应清楚,《红楼梦》描写最动人的,是对人物言行的白描,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而决不是雕虫小技式的谐音寓意。他固然可以说“阅读《红楼梦》要掌握住《红楼梦》作者他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谐音寓意”,但认为“不懂得谐音寓意的手法,读《红楼梦》就等于白读了”,就过甚其辞了。书中提示说,小说“从第一回开始,作者就密集地大量使用了谐音寓意的这种手法,他写人名、地名几乎都在谐音寓意”。但这一表述是不准确的,是以偏概全的。他把小说第一回中谐音寓意的密集使用,表述为“从第一回开始”。其实,作为全书缩影的第一回,叙述时需要整体谐音寓意的特殊性,与小说主体展开时,对人物事件主要采用直接叙述和描写的手法,是有本质差异的。当《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真正活跃起来时,谐音寓意式描写,就退到了一个边缘位置。

  除此,一些细节失误问题,在这本书中也时有可见。比如,作者在概述林黛玉进贾府时有这样一段话:

  林黛玉在护送她的奴仆簇拥下,乘轿子进了城,轿子有小窗户,可以掀开窗帘朝外张望,她就看见了繁华的京城景象。

  事实上,无论是脂本还是程本,都是写林黛玉隔着轿子的纱窗朝外看。因为,作为一位有修养的贵族小姐,林黛玉是不可能掀起帘子朝外看的,如果真这样做,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脸暴露给路人,显然有失大家礼仪。再有,作者把小说中的“事若求全何所乐”“小心没有过逾的”“水晶心肝玻璃人”等俗语一概称为“成语”,也是违背语文常识,需要纠正的。(詹丹)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再见爱人4》:直面“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困境

  • 越剧《烟波迷月》: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