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代学术史上,一段珍贵的师生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现代学术史上,一段珍贵的师生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0-10 16: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丽娟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多年来引起了持续关注、热烈讨论。众声喧哗中,笔者不由想起我国现代学术史上一段珍贵的师生情——俗文学研究大家赵景深和著名学者叶德均之间令人动容的故事。

  赵景深生于1902年,叶德均生于1911年。叶德均年少即有志于学,并于1930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而赵景深,此时已是一名教授。两个人,就此成为师生。直到1956年叶德均去世,26年来二人亦师亦友,学海共游。再到1985年赵景深去世,29年来他有始有终、心念弟子。

  信件和书籍

  叶德均最初关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成为赵景深的学生后,受其影响,开始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和说唱文学。二人都喜欢考证,志趣相投。他们的师生情谊,在写信和回信、借书和买书之中无声流动,日渐增长。

  1947年2月,赵景深在叶德均的《戏曲论丛》之序言中说:“叶德均学兄与我共同讨论中国小说戏曲,到现在已经有十余年了。我们俩的书信往还少说些也有一百封。”1948年,叶德均到了云南大学后,每月至少会收到赵先生一封信,多的时候有三四封。不论是在战乱时的农村,还是在遥远的昆明,二人都有书信往来。信里除了问候,更多的是学术问题的请教和探讨。

  他们的信是可以发表的。1938年10月,赵景深在《小说戏曲新考》自序里有这样一段话:“恰巧叶德均来信,列举《乐府新声》中有关双渐苏卿的部分,就附录在这里吧。”1941年4月,叶德均写信给赵先生,诉说了互校《吴骚合编》和《吴骚集》时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赵先生回信说“你既用了两天功夫,我也陪着你稍作追踪吧”,言语之间满是宠溺。这一致一答,先后发表。没过几天,赵景深又发表了《小说琐话》一文,其中一节专门谈到叶德均的工作,说“叶德均先生对于中国小说和戏曲,极肯用心研究,也极有成绩。他写给我的信中,有关于小说的,摘要如次”。这篇文章,介绍了叶德均的12则小说札记。

  客观地说,当时叶德均30岁,主要成就仍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领域,他的小说戏曲研究还在积累阶段,尚未显山露水。书信来往,本只为交流。叶德均的初衷并不是发表,但赵景深从不埋没学生成果。发表书信,既是一种鼓励和提携,也是一种信任和尊重。

  二人的故事里,还少不了书。赵先生当时有三万余册藏书,很乐意借给同行看,叶德均更是其中的看书、借书常客。他在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及向赵先生借书。不仅如此,赵先生还带他到别人家看书。著名俗文学研究专家陈汝衡曾回忆道:赵景深先生把他的学生叶德均带到我家来,找他在图书馆一向未曾找到的书。当他见到我有这本书时,他高兴极了,以后他便常到我家。

  后来,叶德均到了云南,很多书买不到,就托赵先生购买。比如1954年6月4日,他托赵先生购买了孙楷第的《元曲家考略》等书。

  报刊和文章

  赵景深不仅是著名学者,还是著名编辑。在他主编的近十种报刊中,叶德均在上面都发表过文章,无一例外。例如,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叶德均在“沪字号”《俗文学》周刊上发表了整整50篇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神州日报•俗文学》周刊只出了两期,总共发了7篇文章,其中就有叶德均的文章。叶德均的勤奋用功,赵先生对他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赵先生如此看重叶德均,叶德均却从不刻意讨好老师。他的文章罕见客套话,评鲁迅、阿英、吴梅、任讷、陈汝衡等的论著都不怎么讲客套,而是只讲事实。对赵先生,他亦是如此,多次撰文指出其论著中的失察之处,赵先生亦一一接受,毫不介意,十分重视叶德均的意见。叶德均大概是个诚朴耿直的人,在《淮安歌谣集》自序、《戏曲论丛》题记中,都未见感谢任何人。倒是身为老师的赵景深时时处处感谢他,“他对于我的著作,时常加以补充,使我得到切磋之益,非常感谢。为使我这篇序文稍微充实起见,我把关于《长生殿》案件所看到的参考资料也补充在下面,以作投桃之报”。这种投桃报李真是既少见,又可贵!

  叶德均虽没有说,却一直在做,无语胜千言。赵景深曾写过一篇关于《八仙传说》的文章,叶德均看后,补充了吕洞宾传说的资料。当时,还有一位叫吴红叶的研究者,补了韩湘子传说资料4则。二人所补资料,一起刊发在1934年第3期的《青年界》上。吴红叶说“我特地给先生一点拾遗的材料”,叶德均则一句客套话也没有。叶德均把赵景深原来搜集的,加上他今次补充的,细心地整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代一共31则资料。这难道不是“特地”吗?赵景深做《寒山堂曲谱》研究,叶德均就把在报刊上看到的相关文章寄给他,还做了一些勾稽工作;赵景深做了“三言二拍”来源考证的初步工作,叶德均接着又替他补了一些篇目。叶德均的无语报答,又何尝逊色于有声的感谢呢?

  其实说感谢,大概也是多余的;说报答,大概也是俗气的。师生二人追求的,就是做同题研究时相互切磋、彼此呼应的那种单纯的乐趣。1947年,师生二人同在日新出版社出版著作,老师出一本《小说论丛》,弟子出一本《戏曲论丛》。二人在序言里表达的看法几乎相同,兴趣完全一致。叶德均曾写过一篇长文《〈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此后赵景深也写了《关于〈再生缘〉的续作者》《许善长年谱略》两篇文章,补充了许宗彦之孙许善长《碧声吟馆谈麈》中的宝贵资料。因为资料问题,叶德均辑《明代戏曲作家史料》半途而废,赵景深于是就写出了《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

  在二人学术生命最旺盛、最蓬勃的时候,一个高声唱,一个轻声和,共同遨游稗山曲海,何快如之!师生二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同道,一起搜集资料,探讨学术问题,诚心一片,纯粹平等,又何需感谢和报答呢?

  遗著和日记

  1956年,叶德均去世后,家人把他的两大捆书稿寄给了远在上海的赵景深。赵先生收到书稿后,非常重视。他和助手李平花了一个月时间整理弟子遗著,于1957年12月完成这项工作,并积极寻求出版。而赵景深自己的书稿《戏曲笔谈》一搁几年,直到五年后才整理出版。

  叶德均的遗著编好之后,赵景深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出版问题,但直到1979年才以《戏曲小说丛考》为名出版。此书几乎篇篇都有新的发现,成为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论著之一,也是很多高校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目。正是通过赵先生整理的遗著,更多人才认识到了叶德均的学术成就和价值。

  叶德均去世后,赵景深还帮他发表过文章。1957年《戏剧论丛》创刊,赵先生从叶德均的遗稿中抽出一篇,以叶德均的署名、《评〈远山堂曲品校录〉》的题目刊发在第3期。除了学术上的考虑,或许赵先生觉得稿费对叶家人的生计多少有点帮助。

  1976年7月24日,赵景深在日记中写道“午后看叶德均所写小说资料”,此时距叶德均去世已整整20年。斯人已逝,斯文永存。历经劫难后的赵先生,不知在看这些资料时,是否有过刹那间的泪眼朦胧?9月28日,他在日记中又记下了这样的文字:“晨,抄写周妙中抄来的叶德均论巫支祁文的要点,未抄完。……回家后,将叶德均文要点抄完。”无论如何,高足、挚友都永远离他而去了,那种一唱一和、知音共赏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抄论文或许也是一种纪念方式。

  “从方志中辑录曲家资料,是我受已故叶德均弟怂恿开始搞的”,这是《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序言的第一句话。1984年10月,在生命的最后100天,赵景深还在改写此书序言,还在念着叶德均。1985年1月7日,赵先生逝世。对叶德均来说,赵先生有始有终,长达半个世纪的情谊,比叶德均的生命还要长。有师如此,夫复何求?一个学者的学术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就是活给懂得他的知音看的。

  岁月不断流转,师生情谊长存。在那些即将发霉的旧报刊中,在那些当日不曾在意的文字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掩藏不住的学者风骨和师者风范。学术研究,文字著述,大者可称经国大业,小者不过纸上烟云,唯有文字背后的精神和灵魂,确能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王丽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间令》:古装爱情探案剧的破局与阻滞

  • 闫 伟:“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