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女性写作如何实现“去特殊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女性写作如何实现“去特殊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0-22 09: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叶 子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写道:“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在那本著名的探讨女性与小说关系的作品《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伍尔夫说自己在大英博物馆的书架上寻找答案,想知道贫穷对小说有怎样的影响,从事艺术创作又有哪些必要条件。她问道:“一年的时间里,有多少关于女性的书出版?其中有多少是男性写的?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可能是地球上被讨论最多的动物?”然而答案并不容易获得,“只有铁爪和铜喙才能突破真理的外壳”。

  时至今日,至少在物质层面,不少女作家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然而,女性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已臻于完善了吗?日前,国内首部聚焦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作品《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以下简称《女性文学选》)出版,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个问题。书中,20位中国当代女性写作者围绕“爱”“秘密”“远方”等三个主题,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呈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和个体生命的思考。《女性文学选》主编、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重要的是写作本身,使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女作家要做自己,要坦然说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探讨“女性写作”,逻辑上似乎没有必要。既然男性与女性在当代受到同样的教育,面对同一个世界,为什么当女性把头脑中的思考转化为文字,“写作”两个字前面就要多一个定语?试想,为什么我们不会把托尔斯泰和让安娜•卡列尼娜遭遇爱情的沃伦斯基的形象划等号,不会说包法利夫人的幼稚与虚荣也属于福楼拜(虽然福楼拜自己承认)?而当伊丽莎白与达西终成眷属,简•爱在雷电交加的夜晚作为平等灵魂站在罗切斯特先生面前,我们又能如此自然地,把这些形象组合为女作家人设的一部分。

  是两性面对着不同的写作主题吗?可是,所有思考的话题对女性似乎都是开放的。是女性的思维特质决定了她们难以从普遍视角(或者说男性视角)来分析问题吗?这样的观点,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女性已取得的社会成就来说都站不住脚。可是,我们还是会说“毕竟她还是一个妈妈”,而很少在面对家庭和职场矛盾时说“毕竟他还是一个爸爸”。面对很多重大问题时,我们还是会主动去听男性的看法。而在文学创作领域,据统计,20世纪近百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女性只有9位。

  即使抛开历史上对女性创作的偏见,女作家们——目前还不得不继续使用这样一个多少有些特殊的称呼——在创作上,要么把自己的思维向男性化或中性化靠拢,创作出无性别差异的作品;要么就继续按女性的思维特质写作,甚至突出这一特质,同时面对“这一读就是女作家的作品”之类的评论。或许还有其他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面对的问题都独属于女性,即使她们以或强势或轻松的方式,已然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所以,唯有坚持文学高于性别的前提,女作家方能既保持自我,又在创作上实现“去特殊化”。

  在《女性文学选》中,不少是85后新锐女作家。这是在物质和自我认知上都更加独立的一代女性。对她们来说,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文学创作本身,越来越比写作者的性别更重要。

  王海雪,一位1989年出生的作家,其短篇题为《夏多布里昂对话》。据她介绍,这是一篇一夜写就的故事。男女主人公也面对着所有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但环境是宽松的,他们身心自由。在常态式生存中描述情感关系与生活方式,“妥协”与“破坏”都是自由的变体,重要的是改变本身。所谓打破性别的桎梏,并不意味着在情感关系里女性要时刻强调独立与进退自如。能意识到要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感情,就是走向情感自由的开端。女人是水,水的本性是流淌、顺势与蜿蜒。当水雾化为汽,就能打破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当水凝结成冰,就能结构出任何刚性的姿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变化的能力。

  在周洁茹的短篇《油麻地》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生活中最平凡的女性。在家庭、工作与个人空间之间,矛盾与张力都是寻常的,而就是在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寻常里,一个女性如何活成自己?不一定多么风光,但活得很真实。她把眷恋和依赖,反抗与忍耐的度把握得刚刚好,这是一种普通但并不简单的状态。主人公阿珍是嫁到异地的媳妇,婆家人对她谈不上好坏,但尊重也是很少的。下班回来没人等她吃饭,似乎没有她,已经是完整的一家人。后来阿珍的事业走上正轨,她渐渐明白,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双手决定命运。小说结尾,阿珍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奶奶房子装修要到我们家里来过渡,你没有同我讲过一声就拿了主意,你没有当我是一个屋里人,这是一个问题。我六点准时下班,我们必须谈一谈。油麻地,A出口,你来接我下班。”游刃有余,有时候或许就是这样的。这些情感的细节、关系的微妙、生活的皱褶,不仅是女性的,更是普遍的,通过文学表现出来,难能可贵。

  玛格丽特•杜拉斯属于另一种女作家,她写女人的目的是写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里写道,她仍是那个“在1912年穿着彼得潘小圆翻领的前卫女孩”。这两位的写作生涯,或许值得所有女性写作者参考。既然如伍尔夫所说,那些“有学识但无偏见的人……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结果写成书”,可她带着纸笔在大英博物馆里遍寻却没找到答案,那么,我们不如回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与历史里,在抽象的思想空间中,找到那间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

  (作者系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