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叶 子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写道:“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在那本著名的探讨女性与小说关系的作品《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伍尔夫说自己在大英博物馆的书架上寻找答案,想知道贫穷对小说有怎样的影响,从事艺术创作又有哪些必要条件。她问道:“一年的时间里,有多少关于女性的书出版?其中有多少是男性写的?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可能是地球上被讨论最多的动物?”然而答案并不容易获得,“只有铁爪和铜喙才能突破真理的外壳”。
时至今日,至少在物质层面,不少女作家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然而,女性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已臻于完善了吗?日前,国内首部聚焦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作品《2019年中国女性文学选》(以下简称《女性文学选》)出版,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个问题。书中,20位中国当代女性写作者围绕“爱”“秘密”“远方”等三个主题,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呈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和个体生命的思考。《女性文学选》主编、茅盾文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重要的是写作本身,使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女作家要做自己,要坦然说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探讨“女性写作”,逻辑上似乎没有必要。既然男性与女性在当代受到同样的教育,面对同一个世界,为什么当女性把头脑中的思考转化为文字,“写作”两个字前面就要多一个定语?试想,为什么我们不会把托尔斯泰和让安娜•卡列尼娜遭遇爱情的沃伦斯基的形象划等号,不会说包法利夫人的幼稚与虚荣也属于福楼拜(虽然福楼拜自己承认)?而当伊丽莎白与达西终成眷属,简•爱在雷电交加的夜晚作为平等灵魂站在罗切斯特先生面前,我们又能如此自然地,把这些形象组合为女作家人设的一部分。
是两性面对着不同的写作主题吗?可是,所有思考的话题对女性似乎都是开放的。是女性的思维特质决定了她们难以从普遍视角(或者说男性视角)来分析问题吗?这样的观点,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女性已取得的社会成就来说都站不住脚。可是,我们还是会说“毕竟她还是一个妈妈”,而很少在面对家庭和职场矛盾时说“毕竟他还是一个爸爸”。面对很多重大问题时,我们还是会主动去听男性的看法。而在文学创作领域,据统计,20世纪近百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女性只有9位。
即使抛开历史上对女性创作的偏见,女作家们——目前还不得不继续使用这样一个多少有些特殊的称呼——在创作上,要么把自己的思维向男性化或中性化靠拢,创作出无性别差异的作品;要么就继续按女性的思维特质写作,甚至突出这一特质,同时面对“这一读就是女作家的作品”之类的评论。或许还有其他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面对的问题都独属于女性,即使她们以或强势或轻松的方式,已然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所以,唯有坚持文学高于性别的前提,女作家方能既保持自我,又在创作上实现“去特殊化”。
在《女性文学选》中,不少是85后新锐女作家。这是在物质和自我认知上都更加独立的一代女性。对她们来说,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文学创作本身,越来越比写作者的性别更重要。
王海雪,一位1989年出生的作家,其短篇题为《夏多布里昂对话》。据她介绍,这是一篇一夜写就的故事。男女主人公也面对着所有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但环境是宽松的,他们身心自由。在常态式生存中描述情感关系与生活方式,“妥协”与“破坏”都是自由的变体,重要的是改变本身。所谓打破性别的桎梏,并不意味着在情感关系里女性要时刻强调独立与进退自如。能意识到要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感情,就是走向情感自由的开端。女人是水,水的本性是流淌、顺势与蜿蜒。当水雾化为汽,就能打破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空间。当水凝结成冰,就能结构出任何刚性的姿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变化的能力。
在周洁茹的短篇《油麻地》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生活中最平凡的女性。在家庭、工作与个人空间之间,矛盾与张力都是寻常的,而就是在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寻常里,一个女性如何活成自己?不一定多么风光,但活得很真实。她把眷恋和依赖,反抗与忍耐的度把握得刚刚好,这是一种普通但并不简单的状态。主人公阿珍是嫁到异地的媳妇,婆家人对她谈不上好坏,但尊重也是很少的。下班回来没人等她吃饭,似乎没有她,已经是完整的一家人。后来阿珍的事业走上正轨,她渐渐明白,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双手决定命运。小说结尾,阿珍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奶奶房子装修要到我们家里来过渡,你没有同我讲过一声就拿了主意,你没有当我是一个屋里人,这是一个问题。我六点准时下班,我们必须谈一谈。油麻地,A出口,你来接我下班。”游刃有余,有时候或许就是这样的。这些情感的细节、关系的微妙、生活的皱褶,不仅是女性的,更是普遍的,通过文学表现出来,难能可贵。
玛格丽特•杜拉斯属于另一种女作家,她写女人的目的是写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里写道,她仍是那个“在1912年穿着彼得潘小圆翻领的前卫女孩”。这两位的写作生涯,或许值得所有女性写作者参考。既然如伍尔夫所说,那些“有学识但无偏见的人……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结果写成书”,可她带着纸笔在大英博物馆里遍寻却没找到答案,那么,我们不如回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与历史里,在抽象的思想空间中,找到那间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
(作者系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