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1-25 1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 11月24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三期新版上线仪式在京举行。

  据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举办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是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重要阶段性活动,旨在通过探讨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推动构建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

“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图片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围绕“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这一主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首届网络文艺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刘树勇(知名微博主“老树画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邱振刚五位嘉宾展开精彩对谈。

“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的评价标准”研讨会在京举行

图片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尹鸿认为,正确认识当下的互联网文艺,有助于把握正确的评论方向。优秀的网络文艺评论首先需要夯实价值观和专业性两个基础,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在大是大非上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有基本的理论支撑和专业技巧;还需要具备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强化评论价值。他希望网络文艺评论能少一点剑拔弩张,多一点与人为善;不捧杀也不棒杀,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实事求是、守住底线,以价值观和专业性作为基础,起一点受众引导、创作镜鉴和审美引领的作用。

  周由强认为,文艺评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但网络文艺评论应兼具文艺评论的共性,即学理性或专业性。运用文艺理论评论文艺现象,其科学性是建立在对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的深刻理解上。网络文艺评论也有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也能体现文艺理论的思想光芒和引导价值。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内容为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衡量标准也大体趋同。网络文艺评论既要“坚守”也要“求变”,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四个维度的评判和鉴赏,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力求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

  刘树勇(“老树画画”)赞同评论的独立立场和专业性,坚持有影响力的有效言说。他从评论本体与艺术教育出发,结合摄影、美术等创作和评论实践,认为艺术批评要结合艺术史论,强调艺术批评的问题意识,提醒谨防过度阐释、视野狭隘等问题,避免二元对立、党同伐异的线性的批评逻辑,深耕专业领域,共建批评生态。

  胡建礼认为,近二十年来网络文艺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评论互动性和时效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化,但水准良莠不齐,亟待确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他结合二十多年媒体工作经验和电影评论工作,认为优秀的网络文艺评论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立场客观,实事求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为了追求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故作惊人之语,一边倒批评或吹捧。二是深入浅出,文笔生动,形式活泼,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三是观点鲜明,立意新颖。不必面面俱到。四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高度。

  邱振刚结合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具体艺术门类批评和编辑实践,认为评论文本的品质高低是其优秀与否的试金石。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表述有力,是包括网络文艺评论在内的一切文艺评论的品质要求。强调建设性的批评,在价值引领、学术深度与互联网传播特质之间进行有效平衡。网络文艺评论还要适合网络传播特点,体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多学科融合属性。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此次活动并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历来被视为文艺工作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针对网络文艺作品与现象开展有效的评论?他认为,除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总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外,面对新的网络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审美习惯的变化,网络文艺评论也应与时俱进,并提出“好的网络文艺评论的样子”应具有“短、平、快,实、新、美”的特点。

  当天还举行了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三期新版上线仪式。中国文艺评论网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文艺评论网站。2017年,网站进行了第二期改版。第三期新版开设了“脱贫攻坚”“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跃评论家”“投稿互动”等栏目;分门别类集齐了“戏剧戏曲”“影视评论”“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曲艺杂技”等十多个艺术门类的评论,扁平呈送;专题专页体现协会换届新貌,增设弹窗和音视频库,开发呈现网络评论大数据,增强搜索功能和移动适配,并联动网络阵地和评论家,汇聚网络文艺评论合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