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交响乐《王羲之》“二改”专家修改会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交响乐《王羲之》“二改”专家修改会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1-26 11: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用交响乐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娜木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教授):

  《王羲之》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中加入中国民族器乐和人声元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历史经典人物,使中西方元素充分融合,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观赏性,是一部富有高度创意的艺术力作。

  为了帮助作品在艺术精品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进一步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提出四点建议供主创团队参考。第一,在乐曲的开始,乐队的音量和力度与竹笛的音量有所抗争,虽是两条主线,但竹笛的主线应更突出一些;第二,建议保留男中音版本,从表现历史人物形象的角度看,男中音有更贴近主人公的含义;第三,童声还要再加强,从演唱、咬字、发音、表演等方面再细化,歌词的抑扬顿挫、乐句诗句的段落都有提高的空间;第四,舞台大屏幕和节目册中建议增加英文注解,对节目册中的古诗词部分进一步细化、美化,更好地向外国观众展示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舞台。

探索具有中国气质的交响乐创作

  周湘林(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王羲之》是叶国辉教授近年来在音乐创作之路不断探索、总结、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修改打磨,作品在交响乐的音乐结构、音乐语言等方面更加凝练,管弦乐队的配器以及舞台演奏、演唱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

  自中国第一部交响乐作品《怀旧》(1929)诞生以来,中国作曲家在交响乐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从全盘照搬、全面模仿和学习,到今天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创作,整个探索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叶国辉教授自其《晚秋》的创作开始,就有意识地注重中国特色的当代呈现,形成以“单音”构筑、缠绕式音型状态为主要特征的创作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如何在音调、语言、神态等方面,通过恰当的交响语言准确展现中国气质、体现中国审美,不仅是《王羲之》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也是整个中国音乐界的孜孜追求。

平衡配器比例,改进扩音方式

  于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教授):

  《王羲之》用交响乐思维和语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相当高度。经过“一改”,作品从表现形式、整体结构、音乐语言、个人风格表达等方面,均有整体性的提高。

  为帮助《王羲之》进一步提高,不断接近经典,提两点修改建议:一是,在女高音独唱开始后的部分,乐队音响略显厚重,独唱部分不够清晰,建议在配器方面有所调整,对整体比例作平衡;二是,童声的扩音方式有待改进,现在的声音显得不够自然,在效果上与整体音响也有所脱节,没有充分融合,建议从技术上进行改进。

继续打磨提高,增强艺术感染力

  杨小勇(浙江音乐学院教授):

  《王羲之》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音乐作品,内涵丰富,气势宏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竹笛、童声和女高音的运用,构思巧妙,打动观众。从“一演”的整体效果看,作品完成度很高,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排演创作中继续打磨提高。

  第一,女高音在张力、表现力、咬字以及对韵律的把握方面都非常准确,但因音域相对较低,导致很多地方听不见歌词,尤其在唱到“仰观宇宙之大”时,问题比较明显,希望后续加强。第二,小女孩的童声演唱给人原始感,没有训练后的生硬感,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但目前小女孩因为扩音而与整体音效有些差异,建议适当调整,使音效结合更贴切。另外,小女孩在表演上还不够成熟,略显紧张,后面可以多给予指导和培养。

不断探索民族音乐与交响乐的融合

  许舒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王羲之》“一演”很成功,无论是乐队、指挥的配合,还是竹笛、女高音、童声的表现,都很投入,对音乐的诠释也非常清晰。就作曲而言,叶国辉教授的创作在国内显得较为独特,其本人对音程的设计非常专注,形成了一定的艺术个性。

  从宏观的角度讲,交响乐的结构与话筒的使用是中国音乐界长久以来的问题,《王羲之》的创作展演不可避免地面临这两大问题。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真正的交响乐并不采用话筒,但中国独特的民乐乐器、人声演唱等,由于自身特点无法脱离话筒,造成一种矛盾;在交响乐结构方面,西方以黄金分割点作为曲式结构的惯例,未必适合中国民族音乐的表达,尤其利用唱词形成一种结构时,因此,如何将民族音乐与交响乐更好地融合,需要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所有中国交响乐进行不断探索。另外,建议《王羲之》的演出周期缩短一些。

完善作品细节,打造经典力作

  徐昌俊(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交响乐《王羲之》采用现代作曲手法,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与现代交响乐有机融合,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将东方元素与西方元素有机结合,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如何帮助《王羲之》不断修改完善,打造成为经典力作,提四点建议供主创参考。第一,目前竹笛的出场次数偏少,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希望后续多作加强;第二,在女高音的人声与音调的设计、节奏和韵律的处理等方面,显得有些拘谨,与整部交响乐乐队的手法相比过于保守;第三,在童声部分,适当穿插器乐段,使整个作品结构更有机;第四,女高音的语汇和乐队的语汇之间结合得不够自然,可以稍作调整。

展现“书圣”的豪放气质

  汪涌豪(复旦大学教授):

  《王羲之》的音乐结构在继承古典音乐均衡性特征的同时,又有一种跳动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富有浓郁的现代性。从题材的角度看,用音乐的艺术形式表现“书圣”王羲之的形象无法面面俱到,但王羲之潇洒、豪放的倨傲性格可以着重表现。

  历史上,王羲之辞官后与道教徒的来往非常密切,同时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果可以在交响乐中适当地融入道教音乐的元素,既体现出王羲之与道教的关系,也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另外,向主创推荐一本研究王羲之的著作《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祁小春著)。该著作资料丰富,考证兼具论述,对“王羲之”的主题创作或许有所裨益。

赋予更多象征意义,提升作品民族化表达

  罗怀臻(上海市剧本创造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从整体来看,《王羲之》有三点独特之处:第一,在音乐作品的文学性方面,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生命的回顾,有平淡,有自由精神的张扬,也有对隐逸的向往;第二,《王羲之》是在新时代特征、新时代审美的时代风气下产生的作品,不同于过去技巧性的创新,而是整体性的创新,这种创新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民族文化的回顾;第三,在民族化审美表达的把握上,《王羲之》处理得十分恰当,将经典性和民族性、规范性和个别性进行了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希望作品在民族化、个性化表达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为竹笛、女高音、童声等元素加入象征意义,提高交响乐的整体表现力,使其成为作品深层的一部分。

增加新媒体技术,传播好中国文化

  黄志鹏(人民音乐出版社电子音像中心主任、编审):

  《王羲之》主题鲜明,立意甚高,作曲家以历史人物王羲之为表现对象进行创作,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现场演出也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演出形态丰富,呈现到位,但多媒体的使用略显不足,不利于唱词的呈现,也不利于现场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希望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更多地使用视觉媒体的介入,增加视觉维度对乐曲的辅助作用。

  此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两点建议。一是在声部方面,建议进一步重视独奏、独唱声部与乐队的平衡,更有利于录音的固定及艺术化再现,帮助作品更大范围地传播;二是在文稿方面,建议处理得更精炼、抽象,同时对文言文部分适当添加注释,帮助国外观众阅读和理解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重视宣传推广,继续完善作品

  方鸣(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团长、一级作曲):

  《王羲之》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作品,在艺术呈现上创作手段高超、逻辑缜密、音响丰富,从作品中听到了空与满、浓与淡、简与繁、纵与横的对立统一,听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首先,好作品应该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因此,建议作品在后续增加推广面,不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展演,尽可能地向其他城市作宣传和推广,增加作品知名度;同时,也应当重视录音发行专辑等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作品的推广范围。其次,在作品的修改上需要慎重,修改之处要与作品的整体气质相适应,目前建议在后面女声出场之处,在乐队配器上稍加删减,继续完善。

在交响中增加诗意,在演出中突出人声

  张小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从技术层面,作品《王羲之》可以简单总结为24个字:主题清晰、展开有序、配器精良、层次鲜明、音响丰富、结构完整。从艺术表达层面,交响乐改为交响诗更接近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更符合交响音乐本身的结构性。 从作品目前的完成度来讲,有两点修改建议仅供主创团队参考:第一,作品改为“交响诗”,更符合作品目前的体量与定位,但目前“交响”足够,“诗”意还有所欠缺,后续在作品表达方面可以考虑增加诗意、诗性、诗化的元素,营造更多的抒情性和温度感。第二,竹笛、童声、女高音三者为作品增色不少,但是从整体视觉形象和舞台表演上也增加了人物进出的过程,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易造成视觉上的分神,建议把小女孩的声音预制录下来用一支音箱播放即可,将竹笛放在乐队中,以突出女高音的人声表现。

淡化“武曲”表达,追求书法神韵

  卞祖善(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一级指挥):

  交响乐《王羲之》以管弦乐、竹笛、女高音、童声为载体,将琴曲《流觞》《酒狂》《墨池记》从形态到精神树立了“书圣”王羲之的形象,展现了东方文化、东方文明的神韵与魅力。

  在作品的后续打磨上有三点建议:

  第一,人声部分以女高音演唱可以着重表现情景,如《曲水流觞》;以男声演唱可以更突出王羲之的形象。如果童声以男孩演唱,可以使王羲之童年的形象更鲜明生动,都可以尝试。

  第二,作品风格应是“文曲”,“武曲”的章节要淡化。在疏与密、弱与强、轻与重的关系上,作品应当重点调整后者,目前作品的技术手段很丰富,宁可做减法,不宜做加法。

  第三,“永字八法”与《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之”字笔法,可以通过三次五度叠置,点描不同的节奏来区分音色,呈现书法的神韵,并形成文化符号的同构。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味人间5》:香料绘就的文化长卷与多维审视

  • 黄梅戏《黎明之帆》:以戏为舟,载革命与人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