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潘 琪
初观之,黄梅戏《黎明之帆》是在演绎“革命+爱情”故事——一个机智聪慧的渔家姑娘柳桃花在共产党员路大江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深思之下,它是在铭记历史——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万千民众以简陋木舟为舟楫,一桨一桨奋力划出来的;若细细品味,还会发现,在渡江战役胜利黎明之际扬起的“帆船”之下,能更多地感受到人情之美。
艳阳高照,锣鼓齐鸣。在江边的渔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中,柳孝全夺得头船,却因此得罪了渔业工会会长邹德贵。邹德贵仗势欺人、为富不仁,下令禁止柳氏父女下江捕鱼。柳孝全的女儿柳桃花对此不服,趁着月色与父亲一同摇橹划船至江心捕鱼。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救起了正被敌人追捕的共产党员路大江。
路大江在柳家暂住养伤期间,成了引领柳桃花走上革命道路的导师。他给桃花念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教导她树立“奉献自己的一切,为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的崇高理想;教会她共产党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造一切可以改造的对象,要拧成一股绳去干革命事业”。受到爱情与理想的双重召唤,柳桃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时光荏苒,渡江战役在即,柳桃花已成长为一位有勇有谋的交通员。她巧借送礼,策动北边来的江老大,为渡江作战多添船只;她捕捉关键教育契机,转化邹德贵;她与国民党江防旅上尉副官林光宗委蛇周旋,与潜入国民党内部的路大江合力,拿到关键的江防图。
柳桃花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变迁,更反映了革命浪潮下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与成长。她咬着辫子摇橹送解放军过江的身影,与“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重叠在一起——14岁的马毛姐冒着枪林弹雨,忍着右臂的伤痛,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送上南岸。她说:“不知道害怕,一心想着送解放军过江。”若非有此等乘风破浪的老手,若非有此等渡江的决心,又怎会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雄伟气魄。
至于路大江,他不仅是勇敢、机智、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更是一位充满柔情的儿女。在江边与柳桃花离别时,他唱:“月儿弯弯繁星满天江中映,江波潺潺夜色阑珊撩人心……江枫渔火别绪阵阵离愁紧,万语千言千言万语难出唇。”唱词声声,道尽难舍之情。桃花递出的入党申请书,二人短暂交汇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剧中的敌对方并非简单的反派角色,他们各自有着复杂的动机和立场。有的因被蒙蔽而误入歧途,有的出于个人利益与革命为敌。如搜捕路大江的军警,听闻柳氏父女的遭遇,不禁感叹世道不公:“呸!什么世道!”又如江防旅俱乐部内,歌舞升平,众军官激动地呐喊:“誓与江城共存亡!”旅长胡廉生的妻子王香梅一语道破天机:“你这是愚忠,明知道守不住,又何必以卵击石。”众军官的“皆醉”与王香梅的“独醒”形成鲜明对比,足见国民党“食君之禄、忧君之事”的心理背后是封建君臣式的盲从,从根本上缺乏理想的指引。
柳桃花与路大江的爱情、邻里对柳家的关怀、渔乡社会的和谐与温馨,以及龙舟赛等民俗元素,共同构成了剧中丰富的人情画卷。特别是渔乡众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前来救援桃花,他们挥舞着船桨,划破夜色,手中的火把在黑暗中形成一道道光带,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桃花,桃花,我们接你来啦!”“桃花,你莫怕!”“我们接你来啦。”一声接一声,响彻云霄。这呼喊声成为了剧中最令人难忘的瞬间。
此外,《黎明之帆》还通过舞台布景、灯光音响等艺术手段,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个真实且生活化的场景:渔乡端午龙舟赛热闹非凡,渔船披红挂彩,汉子赤膊开船;江边夜景宁静祥和,繁星点点,一叶扁舟漂浮在江心;夜晚江城紧张动荡,身着便装的地下工作者们开展隐秘而神圣的工作……一幕幕再现的历史场景,令观众仿佛身临解放战争后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黄梅戏以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传统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戏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黎明之帆》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潘琪)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