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刺杀小说家》:双重空间的多维阐释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刺杀小说家》:双重空间的多维阐释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2-22 09: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 赵益

  贺岁档国产电影大战硝烟四起,其中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凭借前期宣传营造的话题性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回报,而影片上映后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刺杀小说家》的世界设定和戏剧冲突均立足于双重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并从文学性、电影性和哲学性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刺杀小说家》:双重空间的多维阐释

  首先是文学改编层面。电影《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双雪涛短篇小说集《飞行家》中的同名短篇小说,该小说集的作品之间存在现实隐喻关联,主题严肃,地域标签和时代特征均比较明确。电影改编消解了文学作品中幽暗晦涩的意象,以现实中寻亲和幻想中复仇两条故事线搭建出鲜明的双重叙事空间,并分别以父亲关宁和小说家路空文两位主角的差异化主观视角进行呈现,具有典型的结构主义特征。双重空间的设置将现实世界中人物意识层面的所指进行超现实变形,成为带有符号特征的能指,从而实现角色与自我内心的对话。片中李沐与赤发鬼、关宁与红甲武士、两个小橘子、两个空文的对应关系都是如此,影片利用这种意指关系设置悬念、推进叙事,观众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人物和故事逻辑。

  作为一部类型色彩鲜明的电影,《刺杀小说家》的商业意图明显,但影片整体节奏把握和时间轴线并不符合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律。影片在前90分钟内没有按照任务出现、矛盾转折和关键性事件进行明确的段落切分,叙事线也比较凌乱,导致观众心理期待多次落空,只有最后30分钟的营救高潮基本能够做到满足观众期待,实现情绪共鸣。这也导致影片出现前四分之三冗长拖沓而结局高速推进的问题。两位青年女性角色的改编添加,同样与叙事关系不大,而是出于商业考量。可以说影片在文学改编和类型杂糅的比重上出现了一定的失衡。因此,借由双重空间的视效呈现,才能基本完成对这种失衡的补充。

《刺杀小说家》:双重空间的多维阐释

  在电影语言和技术层面,《刺杀小说家》是春节档唯一一部IMAX 3D真人电影,影片动作捕捉拍摄场地约为800平米,红外捕捉头多达120个,其后期制作难度和技术成本远大于同档期其他影片。视效团队Morevfx将动作捕捉、面部捕捉,以及虚拟角色、虚拟拍摄等技术融于一体,这是国内影片团队独立承担这些工作的首次尝试,也造就了该片最大的卖点,即双重空间的视觉呈现。概括而言,本片通过符号化和游戏化的视觉造型特征共同打造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双重空间,并最终实现娱乐诉求。

  在影片的符号化创作方面,主要通过东方文化凸显小说空间的超现实神秘主义氛围,其中既包括原著作品中庙宇孤城、雕塑神魔、铁甲军团的主体设计,也出现了如百鬼夜行、狐狸神隐、霓虹符咒等具有现代感和异域文化色彩的视觉形象。此外,影片抹去了原著中的地域特征,不仅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小说中的超现实空间,也将片中的现实空间改在重庆拍摄。与原著中的沈阳相比,重庆的山城地势更便于在单镜头内塑造画面层次感;城市本身建筑街道带有很强的赛博空间属性,无论是摩天大楼和棚户区,还是全息会场与老旧图书馆的对比关系,都使片中的现实空间带有一些超自然的寓言意味,为电影的去逻辑化叙事奠定了基础。

  除了角色造型和动作设计的全面数字化之外,《刺杀小说家》的游戏化思维还通过癫狂的娱乐诉求来体现。片中的喜剧桥段透露出去逻辑化的荒诞性,例如现实空间中关宁仅靠扔石头完成强力攻击、利用橡胶手套和木地板反杀杀手;小说空间中独眼铠甲被空文控制自残等段落都是如此。其中,红甲武士与赤发鬼的缠斗场景是影片将荒诞喜剧和癫狂娱乐发挥至极的段落,加特林机枪、代表月亮消灭你、人间大炮等动漫梗引发的集体记忆为观众提供了极高的情绪价值和娱乐满足感。与路阳导演的前作《盲人电影院》《绣春刀》系列相比,本片选择贯彻娱乐的价值取向消解原著中的深刻内涵,也是导演创作序列中的转向。

《刺杀小说家》:双重空间的多维阐释

  最后,《刺杀小说家》对于双重空间的阐释虽然在文学性和电影性两个维度上都以产业价值作为主要实践目标,但这一核心命题仍然有其哲学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人生的思考。

  小说引导和改变现实这一设计体现出电影创作者与剧中角色共同存在身份焦虑,而通过文字和意念构建出新的平行宇宙,以平行宇宙修正现实无疑是对现实缺失的最好补偿。空文在现实中软弱,但在小说中控制独眼铠甲并成功击杀赤发鬼;关宁在现实中寻女无望,但小说中红甲武士成功解救小橘子,这是最典型的两组映射关系。《刺杀小说家》正是通过平行宇宙的设定,将电影创作者、剧中角色,乃至观众进行双重空间上的心理缝合与共情,更以荒诞的娱乐方式实现对于现实的救赎,双重空间则是实现救赎行为的钥匙。

  纵观导演路阳的作品,人物内心基本都存在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对比设置,其本人也多次强调空间对于故事而言是特定设置,只有在特定空间中,故事推进才具有吸引力。现实的残酷和功利,使那些不愿意屈服于现实的人体现出独有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也许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赵益)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