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评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
2020年,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时,纪录片导演汤姆·彼尔德和他的团队创作了一部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作品——《地球改变之年》。该片画面涉及全球多个地区,在展现大自然魅丽风光和丰富物种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海报
《地球改变之年》以多点视角,拍摄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年时间里,世界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野生物种尤其是动物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为隔绝病毒传播,不少国家的民众都被要求待在家里,街道由喧嚣变得安静,全球交通噪音减少70%,都市里重新听到小鸟欢快的鸣叫。大海上,运输船和游轮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使海面及海下噪音明显降低,鲸鱼们可以更好地用自己的声音交流,幼鲸也有更多机会存活下来。作为旅游胜地的海边空无一人,爬到沙滩上产卵的雌海龟逐渐增多,濒危海龟的数量有所增加。非洲南部海岸,得益于游人减少,公驴企鹅有了更多机会把海中的食物带给雏鸟。肯尼亚的荒凉草原上,没有了汽车、游客的干扰,猎豹更容易呼唤幼崽,让它们可以循声来到猎物前。日本奈良市的梅花鹿在游客骤减、无人投喂的情况下,回到曾经的栖息地啃食青草,重获自然生存的能力。
由于人类出行的减少,动物们的活动空间有所拓展。在南非,一只河马缓步走过加油站;在以色列,胡狼跑到公园里游荡;在智利,人行道上居然出现了一只美洲狮;在阿根廷,胆小害羞的水豚占领曾是它们领地的郊区花园。非洲的游猎地停止营业后,长尾黑颚猴、黑斑羚、安氏林羚成了宾馆的住客。这种情形,让我想起科幻电影《我是传奇》。电影讲述的是人类遭到古怪病毒侵袭,病毒学家罗伯特·奈维尔独自留在荒凉的城市中,千方百计生存下来并为人类寻找解药的故事。在电影中,街道上由于长期没有人的足迹,长出了大片的野草,狮子、羚羊、梅花鹿出没其间。影片中的场景与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颇为相似,只不过,前者是幻想出来的,后者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海报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是纪录片的灵魂。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是只能呈现当前正在发生着的一切,而是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过去的历史画面和资料,让人们看到改变。《地球改变之年》就巧妙地插入了过去的画面,例如,以往奈良街头游客向梅花鹿投喂米糠饼干的画面,过去肯尼亚草原上大量游客乘车观看猎豹捕猎的场景,印度村民点火把、放鞭炮驱赶大象保护庄稼的情形。与这些往昔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疫情爆发后奈良梅花鹿无人投喂,开始自主觅食;没有游客噪声的干扰,非洲猎豹捕猎成功后呼唤幼崽更加容易;印度人在森林边缘为象群种植野生稻米和草。通过今昔对比,影片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间自然界的变化。
影片更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新冠疫情。对人类来说,新冠病毒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灾难,上百万人死于非命,无数家庭陷入悲伤,经济生产损失严重。而对自然界来说,却成为其恢复生机的机会。在大多人居家隔离期间,全球污染的程度显著下降,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水质更干净。人类被迫按下暂停键的一年,恰恰是自然生态逐渐恢复、物种数量逐渐增加的一年。不堪重负的地球得以再次呼吸,自然界发生了神奇的改变。这一切,为地球上其他物种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生存条件。人类社会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悲痛,似乎可以从大自然可喜的变化中找到一些慰藉。
《地球改变之年》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战胜病毒,如何早日摆脱新冠疫情的阴影,而是启迪人们反省自我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止境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界无休止的侵占和掠夺,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地球负担的加重。或许,新冠疫情的爆发,正是大自然的一次重新洗牌,是对人类的重要警示。影片一方面提醒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误区,以敬畏之心、珍重之意,寻找与大自然更好地相处的方式。另一方面,影片不是反对人类的发展进步,而是希望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人类的欲望和生存范围划定界限,为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留下安宁、干净、清新的一方天地。
尽管新冠疫情还在持续,但《地球改变之年》的主题并不悲观。影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能量的眼光,呈现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未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堪称“一封献给地球的暖心情书”。(周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