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九零后》:细腻的历史追思与纪实的影像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九零后》:细腻的历史追思与纪实的影像表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6-03 09: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才庶

  电影《九零后》通过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的口述回忆,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飘摇不安的山河岁月及壮怀激烈的莘莘学子。翻译家许渊冲、巫宁坤、杨苡,作家马识途,物理学家杨振宁、郑哲敏,焊接工程专家潘际銮,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等16位逾90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在影片中回顾了自己求学昆明的情景。从1937年8月至1946年7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仅存在了八年十一个月,却在九个学年内培养出许多知识精英,传承了“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迹。电影《九零后》是导演徐蓓继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之后又推出的一部纪录电影。

  影片以晨钟、枯荷、溪流、柳树、旧宅、瘦西湖等景象的蒙太奇拼接作为开篇,随即镜头转向了百岁老人杨苡,开启了影片纪实的叙事风格。杨苡是《呼啸山庄》的译者,191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大家庭。在古旧狭窄而不失典雅的书房内,杨苡讲起了当年求学南开、南下联大的往事。谈起对兄长即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崇拜、与丈夫赵瑞蕻的相识、与巴金通信往来,她的言谈中既有“我这是虚度人生”的自嘲,又有“活着就是胜利”的豪迈,将尘封已久的故事娓娓道来。

  影片以谈话、旁白、老照片、影像资料、电脑制作图像等多种方式拼接起爱国救亡、矢志向学的时代图景,通过多个讲述者的回忆串联起几个重要的事件:湘黔滇旅行团与西南联大成立,国文课、跑警报、参战与西南联大求学。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组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由长沙步行至昆明的三校师生组成,历时68天,犹见南迁流难之苦辛、师生不屈之壮志。旅行团团员每人备有长沙名产大型油纸伞,学生一律着草绿色制服,外罩黑色棉大衣,亦有自备竹质手杖以驱蛇打狗,自备草鞋以防雨天滑倒。影片以学生的湘黔滇旅行团日记、李锷鼎回忆录作为旁白,叙述湘黔滇旅行团的来源始末与沿途轶事。

  西南联大开设国文课,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陈梦家、刘文典等学者担任主讲教师,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讲授两次课。西南联大国文课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古典文学与新文学,涉及史传、小说、诗歌、散文等类型,是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开端和典范。杨振宁与许渊冲都谈及国文课,杨振宁认为国文课并不是很好因为不够系统,许渊冲则赞叹这是最好的国文课,这反映出理科生与文科生对于国文课的不同看法,影片对此作出了饶有趣味的对照表现。

  西南联大的师生时常要躲避日军轰炸,这被称为“跑警报”。影片旁白引用汪曾祺《跑警报》一文中的内容加以解释:“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跑警报”是联大学生特殊的课余生活,流传着陈寅恪、金岳霖、闻一多、刘文典、沈从文等先生跑警报的诸多掌故,以及学生的不同行径,猝然而来的灾难、不期而至的袭击以及各不相同的反应都形成了一种集体回忆。

  《九零后》显示出较为扎实的文献功夫,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杨振宁、许渊冲、王季希是西南联大第一批大一学生,三位先生在物理学、翻译学、航天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影片将三人的口述与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照、电视录像结合起来,让观众看到变动的艰难时日与不变的初心坚持。此外,影片还通过联大的史料确立了一种纪实的叙事基调,同时以联大师生的文学作品作为旁白,辅之以诗意的表达特性,营造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空间。影片将第一人称的口述与第三人称的旁白相互参证。比如谈及西南联大国文课时,旁白是节选自《西南联大国文课》中的沈从文文章《我的创作与水的关系》;谈及胡康河谷战役时,旁白是穆旦的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与王佐良的评论《一个中国诗人》,另有多处旁白引自著作汪曾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这些文学作品增加了纪录片的诗化韵味。

  《九零后》在表述上是真诚而克制的。任何讲述和回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印记,而历史本身也是在不断的陈述和阐释中得以呈现,从而让受众尽可能地靠近真实。《九零后》中16位口述者同为联大的学生,但他们在接近百年的历史动荡中经历了各不相同的磨难与荣光,或坚守故土而晚年去国,或离散海外而晚年归国,或长期奋战祖国的科研一线,有一滴泪,有一抹笑,亦有一份壮志。影片淡化个体之间的价值差异,集中记录他们在西南联大一段共同的青春岁月。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代学子用无畏青春驱逐苦难、用满腔热血探寻真知的群像,乃至持有一种将个体生命镌刻在墓碑上的决绝。影片通过口述者的回忆、影像资料的插入、文学作品的旁白再现了这段沉重历史,表现出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气度、爱国情怀与人文品格。(周才庶)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