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谍战剧男主形象的进阶之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国产谍战剧男主形象的进阶之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7-07 09:41

  作者:闫伟 朱斌

  作为我国电视剧重要的本土类型,谍战剧在发展历程中淬火了一批深入人心、难以磨灭的英雄形象,尤其在男主人公的塑造层面,谍战剧以传奇性与反差式的人物经历给予了角色充裕的表现空间。自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成功塑造了江波这样一位机敏果断、意志顽强的地下工作者形象之后,谍战剧的男主谱系一方面延续着忠于信仰与斗志昂扬的革命者气质,另一方面不断在元素杂糅中丰富身份标识,寻求超越个体的审美突破。

国产谍战剧男主形象的进阶之路

  《敌营十八年》是中央电视台在1980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一共9集,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步入21世纪,以《誓言无声》《暗算》为代表的作品拉开了谍战剧创作“黄金时期”的帷幕。前者聚焦于许子风和骆战两位反间谍人员的调查行动,一老一少既有互相间的理解阻碍,也有磨合中的合作共识,在舒缓含蓄、深沉克制的情节推动中实现了精神信仰的代际传递;后者则通过柳云龙分饰的安在天与钱之江两人串联起“听风”“看风”“捕风”三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特别是安在天这一角色交织着狷介与冷静、天才与偏执、理性与感性的性格张力,闪耀着多向度的人格光辉。相较于传统的反特题材,新世纪谍战剧的人物设定不再简单地加冕主角光环、丑化敌对势力,而是注重挖掘理想主义与私人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昭示出信仰高度与人性深度。

  其后,陆续播出的《潜伏》《黎明之前》《悬崖》《风筝》《红色》等剧塑造了一批经典谍战剧男主形象。首先,剧中反面人物不再是一味作恶、低智的刻板印象,而是拥有丰沛情感与高水准的“业务能力”,如《悬崖》中的特务科科长高彬,他既将警察厅内部工作安排得条理有序,又以缜密的思维对潜伏于此的主人公周乙屡设圈套,从侧面衬托了我党地下情报工作的艰难与危险。其次,这些作品注重彰显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折射其笃定的革命立场。《潜伏》中余则成的知识分子气质与处事方式,让剧作在惊心动魄与妙趣横生间汇集戏剧浓度。在剧集结尾处,余则成与翠平的无言别离,既践行了关键线索的圆满传送,也成为“咫尺天涯”的动情写照。《风筝》中担任军统高官的郑耀先长年坚守无法自证清白的地下工作岗位,建国后,当他面对审讯坦承共产党员身份时,这一具有震撼性的反差桥段将全剧推向了高潮。

  这一时期影视作品中的男主形象拥有典型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此后诸多同类题材的人设中犹能看到身影,之后的谍战剧创作曾一度陷入同质化的疲软状态。然而近几年,一些兼具口碑和市场的优质作品为谍战剧注入了新活力,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面孔。《叛逆者》与《局中人》中的林楠笙与沈林,被赋予了身份转变的“觉醒”型叙事,在他们本就有着不俗能力的基础上,挖掘心灵的救赎,由此作出的选择蕴藏着更深刻的内涵。同时,作品伏笔丛生的悬疑推理和年代质感的精致场景所带来的“高级感”,更离不开与其人物成长的无隙融合。从《麻雀》到《隐秘而伟大》,李易峰饰演的陈深和顾耀东有着显著的变化,成长的赋能使得顾耀东这一形象有别于传统谍战男主的反差身份,而是在职场和家庭两个场域张弛相间、刚柔互补,将其与他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刻画得有滋有味,为自身蜕变不断铺陈出从属于内心的潜层空间。

  谍战剧男主形象的嬗变为该类题材的审美破局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一方面,应持续探索家国信念与革命信仰的理想化交融。这种理想化并非悬浮的,而应秉持“酌奇而不失其真”的创作态度,从以往的凸出“背负使命”而“远离亲情”,转为在明暗错落的战场之下流溢温情,透过人物关系里暗藏机锋的动作、台词等,实现传神写照 的效果。《伪装者》中明台、明楼与明诚三兄弟各自性格鲜明、所处阵营相异,但血缘间的维护与信任让亲情成为了信仰的港湾。另一方面,着力阐扬个性化与成长型的人物弧光。应当说,谍战人员在坚定信念的引领下,“步步深入”的谍战脉络经由线索暗号的明暗穿插、追逃节奏的张弛起伏、身份立场的平仄递换更加引人入胜。此间,捕捉主人公成长关键点的个性色彩与历史必然是关键,而不是让爱情戏份破坏应有的情感逻辑。

  在现实生活的叙事场域里,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维护国家安全为戏核的当代谍战剧也成为该类题材的重要分支,但以《守卫者·浮出水面》《暴风眼》《风暴舞》等为代表的此类作品,多数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有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作为类型拓展与创新表达,当代谍战剧如何让观众更好地体验植根于时代语境的谍战故事,如何在视角拓宽的同时更深入人性细微地描摹,并透过“男主”这一角色切口进行洞观?若想解开这些谜题,或许可以从那些经典谍战剧吸取经验。

  (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朱斌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9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当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遭遇弹幕文化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