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来源:光明网2021-07-23 09: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主创,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支持,相关地方宣传部门协助,制作推出《我们的村庄(第二期)》网络音视频节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主线,以村庄为主题,以经典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深入革命精神发源地,挖掘革命精神传承的当代故事,展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进程中村庄发展的可喜成绩,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1990年,随着电影《焦裕禄》的上映,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国传播开来,全国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同样受到触动的还有双杨树村的村民,双杨树村与兰考县城毗邻,当年就是在这里,焦裕禄带领村民战天斗地。

  双杨树村与焦裕禄精神的渊源可以从1962年说起,当年双杨树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绝收,村民生活极度困难。上级派焦裕禄来到这里,与村民们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焦裕禄鼓励村民自力更生,两眼向下,种好小麦,进行生产自救,保障双杨树村得以平稳渡过难关。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关于这件事情,今年70多岁的村民颜众礼现在仍然记忆深刻。那一年,七十多天的雨水连绵不绝,双杨树村经历严重自然灾害,他看到焦书记为了治涝,挖沟排水,鞋一脱、裤腿一卷,和所有人一样跳到坑里面。再后来,焦裕禄亲自拉耧、种庄稼、讲播种,帮大家栽红芋,撸起袖子跟村民一起挑水。在焦裕禄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困难得到解决。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村民颜众礼

  当年焦裕禄在双杨树村的事迹和精神,不仅留在了颜众礼心里,也留在了许多村民的心里。曾跟焦裕禄见过面的双杨树村民姚留学已经去世,但姚留学的儿子姚太行仍然记着父亲给自己讲起过的故事,提起焦裕禄为双杨树村做出的贡献,姚太行仍很动容。姚太行的父亲说,焦书记第一次来到村子是1963年,那个时候他正在丢红薯壤子,焦书记来到他身边,问他是否认识红薯壤子的正反面。年轻气盛的他满不在乎,觉得种红薯壤子不需要分什么正反面,焦书记随即认真给他讲解了一下。焦裕禄这种贴近群众,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让姚太行的父亲非常感慨,毕生难忘。

  焦裕禄还鼓励村民捐款捐物,得到捐助的双杨树村办起了木器厂,发展起了养殖业,双杨树村的经济由此开始出现转机。

  兰考县城北关原黄河故堤沙丘上,来焦裕禄纪念园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焦裕禄事迹群雕生动刻画了焦裕禄爱民亲民、根治“三害”的动人事迹,将这些故事展现在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事迹群雕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给双杨树村历届村干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村干部以焦裕禄为榜样,不断为村庄建设贡献力量。吴青云是兰考县红庙镇双杨树村支书,他始终铭记焦裕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把精力全部放在村庄发展工作中,他关掉了在外经营多年的家具厂,带领村民发展企业,建起商铺。把挣钱的生意转给同村村民,把富裕的机会亲手“塞给”父老乡亲。

河南省双杨树村:绿我涓滴 造福一方——弘扬焦裕禄精神

  今天的双杨树村旧貌换新颜,村里党员干部继承发扬焦裕禄精神,兴商建市,以身作则,带动村民,根据双杨树村的地理优势,发展起家具生产业,种植大棚蔬菜,建起商业一条街。往日的“泥窝窝”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勤劳的双杨树村民怀着对焦裕禄的敬爱之情,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奋进。

  

  出品人/总监制:谢力 杨谷

  总策划:彭宽 吴丛丛

  总编导:王解生 施墨

  本期编导:路天悦 王晓秋

  本期撰稿:王晓秋 李澍

  本期摄像:路天悦 张宝 李涛

  本期剪辑:潘亚隆

  本期策划:李曙光 文彩玲 程慧海

  本期调度:周硕頔 杨静仪

  主创单位: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光明网

  支持单位: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协助单位:中共开封市兰考县委宣传部

  

  【往期节目回顾】

  福建省中复村:“长征第一村”的时代新征程——传承发扬长征精神

  陕西省南泥湾村:新时代“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北京焦庄户村:协同奋战 合力攻坚——“人民第一堡垒”传承地道战精神

  河北省北庄村:唱响团结歌 凝聚新时代钢铁力量——弘扬西柏坡精神

  山东省朱村:干群同心 老区新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沂蒙精神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