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海建
青山一道,明月同乡。传统七夕,风情万般。
尽管2021年的疫情让这个节日少了些许欢腾,尽管疫情防控的需要或许会拉长了即期的相逢,但,没有什么能遮蔽这个传统节日中千年流转的爱与热、光与暖。
数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冬至、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七夕,这个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一页的节日,走向台前,走向新生。
岁月走过千载,血脉赓续万年。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千年的“乞巧节”“女儿节”“双星节”,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价值纽带中温情的闪光点。一则,它传承着勤劳的生活取向。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二则,它寄寓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传说使七夕成为象征忠贞爱情的传统节日。忠贞长情、阖家和睦,勤劳得福、勇于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婚恋家庭观。
这些爱与热、这份光与暖——调和着中国传统节日的色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在热播剧《觉醒年代》里,再现了辜鸿铭先生给北大学子讲述中国人精神的一幕。他说,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一种东西就是温良。
何来温良?何以温良?
“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以及传统七夕中氤氲的浪漫唯美的婚恋家庭观,雕刻并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这些,才是中国人精神里最为温良的部分。爱意满满的七夕,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和趣味,恰恰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价值部分。从赞天地之化育的春节到报四时之恩赐的中秋,从感先贤之圣德的端午到孝亲人之大恩的重阳……这些节日文化,以民俗的形式表达着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今夕何夕,又至七夕。民间传说中,两颗繁星皎皎如雪,葡萄架下似乎亦能听到轻柔银河水。那些千古传承的文化与文明,始终与民族记忆与基因有着最深沉的共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七夕,我们看见中国人的温良;而沿袭这份温良的力量,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熠熠发光。(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