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抵达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09-09 11: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沈 勇

  近期,中宣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摆在关键位置。

  文艺评论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发现和引导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通过评论影响创作思潮和风格,进而发现或促成当代文艺大师,找到并推荐传世艺术作品;二是引领读者观众欣赏,构建审美意识,提升鉴赏能力,继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通过评论去引领社会风气向“好”的、正能量的方向发展。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效抵达,而专业与权威是文艺评论实现有效抵达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由于对评论的不重视,把评论等同于宣传或者是业余把玩的“小道”,既不能谋生又不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研究者与专业人员纷纷逃离,专业评论缺失;另一方面,由于评论者缺乏应有的德行与操守,“红包评论”“人情评论”“概念评论”“炒作评论”大行其道,大量评论者沦落为利益的“吹鼓手”,使得文艺评论的说服力、权威性不断下降,公信力严重受损。言不及物的假话、废话、套话评论充斥各类研讨会场与报刊杂志,依附于利益的批评者“痛并麻木地生存着”,在麻木中失去了人格,在麻木中失去了思想,在麻木中变成了工具。文艺评论成为了一个“花瓶”,成为了需要时拿出来装饰门面的摆饰,“专业”“权威”“抵达”“引领”“提升”等也成为了文章中时不时可以用来“怀念”的词。

  《意见》指出的“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无疑是针对并破除这个怪圈的一剂猛药。窃以为,开展专业的文艺评论,构建评论的权威,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提倡说真话、讲道理”。

  说真话,我理解就是不说空话、假话、套话,这关乎评论者的风骨、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没有风骨,没有“以仁心说,以公心辩”,何来先觉、先行与先知。“说真话”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说真话”就必须坚持独立品格,不能一味迎合。一个评论者应该有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随流俗的理论个性,提倡真诚、良性的善意评论;应该“怀浩然正气,持天地之心”,严肃客观地评价作品,坚持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

  讲道理,我理解就是要“以理服人”,这关乎文艺评论者的能力。当前,很多评论言不及物,很多评论家在不深入现场、不熟悉创作、不研究文本、不研究文艺现象的情况下写评论,玩概念、堆辞藻,把很多西方的概念生搬硬套堆砌在一起,搞强制诠释,以让人看不懂来显示自己的学问,所谓的批评文章好话、空话、套话连篇,不断制造文字垃圾。这样的评论往往看的只有评论者自己与创作者,当然,创作者关注的是你为他讲了什么好话,其余的则一概不屑,更谈不上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评论者的道理不深,缺乏专业性,别人不服;另一方面自我抬高“权威性”,以所谓“专家”的身份指手画脚,缺乏与创作者进行深入、平等的交流。

  要提升评论的专业权威,就要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

  首先,评论者就必须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的文艺实践,必须提升大局意识、理论站位与实践品格,必须加强评论者的学养、修养、涵养。理论的深度决定评论的高度。文艺作品的优劣、创作现象的得失离不开价值的判断和专业的储备,文艺思潮的剖析、艺术规律的把握更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

  其次,要深入文艺实践第一线,精心研读文本。批评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创作的延伸与接续,没有高屋建瓴的学识,不能开出治病的良方,讲不清楚道理,或者讲的道理没道理,创作者也肯定不会买你的账,要坚持以理立论、以理服人。

  最后,要学会讲道理的技巧。讲真话、敢于直言也不是一味地“酷评”。任何尖锐的批评都应该视之为“充满同情的理解”和“充满敬意的批判”,都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批评。

  作为评论者,其专业权威是要靠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只有坚持“批评精神”,坚持说真话、讲道理,文艺评论的专业权威才能逐步建立,才能真正把“引领”“提升”等词转化为动能。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产生也离不开伟大的评论,新时代文艺期待更多有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文艺评论。

  (作者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