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西蒙
最近,原创新喜剧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开播,新老喜剧演员纷纷登台亮相。不过,有观众表示,如今的喜剧综艺越来越不好笑了,即便导演与明星们卖力演出,也难以取悦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其实,这不仅是个别一两个综艺节目的问题,大到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小到地方卫视与视频网站的娱乐节目,想让观众开怀大笑,或者对某个作品印象深刻,已是愈发困难的事情。
其实,任何综艺或娱乐类节目,与观众之间都存在一个“接受性”的问题。接受美学普遍认为,受众的审美偏好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导向。因此,在分析作品创作者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受众的变化。
很多人记忆中的经典作品都产生于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早期阶段。如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综艺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但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本世纪早期,全家人一起边看边讨论的情况还都十分常见。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的丰富内涵被深入探讨,加上社交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综艺节目的记忆不只是作品本身,还有与之相关的家长里短式的讨论,亲友间的互动,这种丰富性也让经典作品更加深刻地映入人们的脑海中。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将观看综艺节目的形式转移到了手机或者iPad,即便与社群留言区的网友互动,也很难再有电视传媒经典时代的讨论,而更多的是吐槽乃至批评。而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经典性的解构,即便那些看起来很严肃和丰富的作品,也有可能在吐槽中变得支离破碎。
与此同时,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很多人甚至具备了创作段子的能力,从而大大改变了过去仅被导演和演员引导审美的状况。甚至如今一些综艺节目的喜剧原创能力,还比不上年轻网友的脑洞,在这种情况下,想指望观众像过去一样迷恋综艺节目里的包袱和段子,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说回作品创作者的问题。笑料的重复,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创造作品是最考验一个人创意和能力的,但很多作品的创作者并不把心思放在原创和思考上,而是东拼西凑。网上有个说法,过去很多流行语都来自综艺节目的原创,但现在很多综艺节目的段子都来源于网友的原创,这虽然有些调侃,但也的确能反映一些真实的问题。一个好的作品显然离不开好的编剧,而好的演员也必然要在合适的创作思路下进行表演,但如果这个关系被倒置过来,很多人只是跟风而动,并不思考如何开拓创新,那么作品不好笑,被观众抛弃,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刻意煽情。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喜剧的终点都是悲剧,但对于一个综艺节目来说,有时刻意的表现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绝大多数观众在看综艺节目的时候,并不会把它当成严肃的文学或电影作品,而是纯粹寻个乐子,调解一下生活的压力。如果一些综艺节目非要把主题引向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或者刻意扮演崇高的角色,那就本末倒置了。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极端情况,就是综艺节目刻意追求过于低俗的东西。人们说“反三俗”,其实就是表达了对一些过于无聊乃至低俗内容的反感。一些综艺节目把肮脏的丑陋的东西当成调侃的对象,却丝毫不注意表现的美感与言语的方式,让人产生反胃的感觉,这是对观众极大的不尊重,任何有头脑的创作者都不会在这些问题上逾越底线。
因此,喜剧综艺要想有更好的观众缘,甚至成为引导喜剧风气的作品,就应当坚持原创性与合适的美学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平衡作品的严肃性和娱乐性。不能将问题全部归咎于观众,因为有什么样的作品才会有什么样的观众,观众也会引导作品的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循环的过程。只有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喜剧综艺的风气才会越来越好,广大观众也才能看到更多精彩的综艺节目。(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