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问寻找的意义:读余华《文城》以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追问寻找的意义:读余华《文城》以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1-06 10: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沅君

  中国当代作家的根,都扎在故乡。这故乡,有时是一个村庄,有时是一座城市,有时也是一个小镇,一片树林,一块沙漠,一方戈壁,一座房子,一条河流,等等。在作家们的文学世界里,故乡代表了中国,故乡的人和故事,就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缩影。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中国和世界,它们也是无数个故乡的样子。

  故乡的意义就是,终有一日你会回来,那时你会发现,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所在,才能从崭新视角里看到命运转折的可能性”。(余华)漂泊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种人生的常态。无数人离家远行,带着半副残躯,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精神世界。

  寻找,支撑了一切

  一个漂泊的人,总在寻找着什么。一个人一旦离开故乡,寻找的故事就开始了。

  余华的寻找故事,开始于1987年发表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那个初长成的少年,被父亲赶出门去,他知道自己要寻找的是什么吗?他一路走,一路茫然,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目标为何,最后寻找旅店成了他出门唯一的目的。他学会了与陌生人搭讪,用一支烟搭上了货车司机的便车,在行动上装作成熟老练的大人,心理上却依旧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接下来的一切都匪夷所思:当货车上的苹果遭到附近山民的哄抢,司机却冷眼旁观;少年冲上前想抢回苹果,被无数拳脚打得鼻青脸肿,司机对着他哈哈大笑;最后连货车都被大卸八块,山民带走了一切能带走的部件,司机也抢走了父亲为他准备的红色背包,逃之夭夭。这些魔幻的经历,远远超出了少年理解的范围。夜晚来临,他身无分文地躺在那个惨不忍睹的报废汽车里,想起出门时自己是何等地兴高采烈,此刻却已经遍体鳞伤。

  故事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善良的少年遭遇现实的恶,成人世界的掠夺、背叛与欺骗,第一次向他的价值观发起冲击。以后会怎样呢?世界早已张开它巨大的迷幻之口,等着猎物们一步步自动奉上牺牲。

  在以后的路途中,少年也许可以找到栖身的旅店,也许不能找到,或者没有找到旅店而找到了些别的。为何出门?寻找什么?怎么寻找?寻找的过程如何、发生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了。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寻找支撑了前进的路途和人的一生,为人生赋予意义。一切美好的、荒诞的,生命的更新、成长、丰盛、衰朽、枯荣,都发生在寻找中。属于他的世界,复杂多元,变化莫测。

  在寻找中成长,就是意义

  两年以后,余华创作了另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短篇小说《鲜血梅花》。阮海阔在二十岁这年被母亲告知,父亲阮进武在十五年前死于两名武林黑道人物之手。母亲要求阮海阔用父亲的梅花剑手刃仇人,但无法确知凶手是谁。她告诉儿子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两名高手探问当年的真相,随后在家乡的茅屋里自焚而亡。阮海阔知道自己从此没有退路,尽管手无缚鸡之力,却身背梅花剑,将自己投入茫茫江湖,踏上了漫无目的的漂泊和寻找之路。这一段故事里,有一个被动承受命运、生而不自由,但坚毅、隐忍、踏实、善良的少年,有他在漫游中遇到的尚武任侠、讲信重义的江湖人,有百折不挠的求索之后,命运不弃的无形馈赠。

  在余华当时有意颠覆传统、消解意义的先锋叙事中,一种茫然之感,贯穿全文。出发去寻找仇人,却不知道仇人是谁,所以寻找的脚步是坚定的,寻找的方向却是茫然的。正如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他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一点也是茫然的,他在重复出现的多个岔路口的选择也是随心所欲的。但他能清楚地感知行走在路上的力量,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现状,江河群山,集镇村庄,落日云霞,风雨烛光,逐步塑造了他的精神面貌。在这样的寻找中得到成长和丰富,也许就是人生的本来意义。

  阮海阔像极了今天的我们,一出生就被灌输既定的思想,以固定的方式长大,被动地离家,朝着大多数人的目标,踏上属于自己的漫游寻找之路,在茫然无措的人生旅程中随波逐流,最终达成目标之后,没有半分快意,反而失去生命仅有的意义和支撑,掉入一种更大的茫然之中。他又像现实生活中某个熟悉的小人物那样,活在我们的周围。尽管他几次偏离初心,最后仍旧有惊无险,殊途同归。他的寻找,以混沌、茫然开始,又以混沌、茫然结束,却暗合了命运自身的纹路。也许这才是阮海阔的意义。

  三十余年后的今天,“先锋小说”早已不再流行,但它的价值和意义绵延至今。正是在“先锋”的余华们的引领下,我们才能从小说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的探讨中,感知个体生存的真实情况,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更近地触摸到自己的内心。过去我们认为荒诞的,现在成为了现实,过去没有意义的虚无,现在成了大为盛行的常态。不变的是,作家们仍抱以“先锋”的精神,去寻找最好的表达方式,以便与那个精神的故乡紧密联结。

  寻找是一种命运

  叙事中的“寻找”母题,是文学版图里的永恒地标之一,数不胜数的故事发生“在路上”,它们曾经那样贴切地陪伴和温暖了我们寻找的旅程。21世纪的第3个十年,故乡已是我们大多数人再也回不去的地方。身心的漂泊由来已久,像一个埋藏一生、如影随形的隐疾那样,将我们困在寻找的旅途中。这部据说从构思到完成足足花了21年的《文城》,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是常年居住在北方的余华,对南方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是他致敬历史和土地的一段“南方往事”。

  故事中最摧折人心的部分,集中在林祥福携女寻妻的旅途,以及妻子纪小美一生的命运轨迹。合上书本的时候,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在溪镇那场龙卷风过后,林祥福抱着失而复得的女儿,迎着霞光第一次走进溪镇的样子;是林祥福抱着饥饿啼哭的女儿,行走在暴风雪中的溪镇街道上,挨家挨户敲门为女儿寻找奶水的样子;是林祥福抱着女儿第二次来到溪镇时,看到冻死在城隍庙前的尸体被收敛,却不知道那就是他心心念念要找的妻子小美;是死去的林祥福与小美重逢在野外的荒冢间,只不过一个在回乡的棺材里,一个在坟墓里,两个灵魂相隔了十六年的光阴。

  纪小美离开溪镇向北漂泊,是为了逃离在旧秩序与旧道德压迫下自己被抛弃的可能性命运。但她从林家抛弃了林祥福和刚出生的女儿之后,选择回到溪镇去直面命运的责难,应该是为了赎罪。林祥福离开故乡向南去寻找妻子和她口中的故乡文城,是因为他自幼孤苦,不愿放弃爱人和生命中一丝一毫温暖的可能性。他在溪镇找到了关于文城的蛛丝马迹,还有久违的家的温暖,因此一呆十六年,甚至把命丢在了这里。尽管如此,他也在死前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就是让田氏兄弟带他回家。林祥福和纪小美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向,走了同样的路线。他们怀揣着两种不同的、注定要幻灭的人生美梦,却让彼此耗尽了一生去追寻。

  在《文城补》的结尾部分,林祥福和纪小美这两个被命运之手拨弄撕裂的可怜人,以最出人意料、也无人察觉的方式重逢。死亡没有让他们团圆,而是继续将他们隔开在两个世界,一个向南长眠,一个向北回归。“文城”的隐喻是作品的主题。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勠力追寻之物,但不论如何求索,命运总是阴差阳错地让我们与之擦肩而过。在追寻它的过程中,我们成为自己最终的那个模样,并将自己加入到命运最坚不可摧、不容置疑的序列。

  《文城》依旧是一部“很余华”的作品,书中处处带着余华的印记。只是这一次,他写到的南方,已经不是当年他所擅长表现的那样。作者在小说中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物之网,用龙卷风、雪灾、军阀混战和土匪动乱等魔幻情节,将清末民初这个逼仄痛苦的大时代中数个大人物和小人物裹挟进历史的洪流之中。与其说这是南方,不如说是一个南方的传奇,是一个传奇人物,一段传奇历史。

  它仍是我们熟悉的余华式的讲述,直入人心。但比起前期冷漠、粗暴的先锋叙事,它散发着更多温暖、朴素的气息。这是余华的选择和改变。谁也无法强求一位作家永远留在出发之地。读者们也许期待余华可以延续或超越过去的自己,但余华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无论我们出发了多久,去到了何方,终将走上归途。一旦结束了在路上的寻找,精神能否在物质的怀抱中找到安息之地,仍是未知之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期待,作家们的下一个故事。(宋沅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