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科幻: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幻: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来源:文汇报2022-01-24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姜振宇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多更为重要的问题和现象现在正走向前台。

  科幻选集成亮点,呼应“科学与现实”的新趋势

  从出版市场角度出发,主题性质的各类作品选集是最大亮点。其中较重要的有刘维佳主编《明日杀机:中国惊险悬疑科幻小说佳作选》、宝树主编《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以及两部女性主题科幻选集:陈楸帆主编《她科幻》系列和凌晨、程婧波主编《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此外还有以所在地域为标志的《闪耀:四川科幻作家精选集》,以国内外科幻作家采风事件为核心的《琥珀中的生命》等。

  相较于更为传统、强调市场面向或相关文化出版企业风格的其它作品合集,2021年出版的这些作品选集,更加凸显编选者的主体意识和反思姿态,当然有时也折射出编者营造文学事件、探索创作和营销方式的期望。

  在这些选集中,相关篇目、作者的遴选标准,以及由之引发的反响或讨论,表现出的实际上是中国科幻的审美取向和评价标准正在走向多元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降,中国科幻整体表现出向西方、主流文学和其它类型文学不断学习,以实现渐次突破文类窠臼、重新诠释“科学”与“现实”及两者关系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三体》式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的创作思路。刘慈欣之后,作品风格相似的作者也不过有谢云宁、刘洋、陈梓钧等寥寥数人而已。因此,凌晨、程婧波、陈楸帆、宝树等青年作者编定的选集,是从实践层面为一系列内在差异较大、文类特征相当丰富的作品提供了快速生长和走向成熟的空间。

  此外,这些选集所聚焦的各种主题,恰恰都是近年来在科技广泛深入冲击中外社会文化的语境下,最受关注的重要议题。选集中的部分作品,也清晰地表现出了“出圈”的特征。不少作家作品都跳出了传统狭小科幻圈的范畴,一定程度上能与同样处在快速变动中的主流文学文化领域形成有效对话。可以认为,这些选集的及时编选、出版,又一次证明中国科幻从未缺席现实中的文化发展乃至社会治理的进程。

  “中国式科幻”能否成为第三种科幻发展范式?

  2021年度的原创科幻作品,整体可用“惊喜不断”来概括。除了相关作者的长期积累与个人探索之外,推动科幻作品繁荣发展的各出版单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认为,优秀作家作品与重要文化单位之间的正向循环效应,正在初步显现。

  具体作品中,吴岩《中国轨道号》和七月《小镇奇谈》等,都不约而同地回归自身童年记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世纪末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勾连起军区大院、三线建设等极具中国本土特征的文化符号。这些作品在庞大的科幻时空中,以独特的超越性方式,描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痛苦和想象。

  与这些获得诸多奖项、长期处于各类榜单前列的作品相呼应的,是“中国式科幻”成为一个不断被讨论和提及的议题。包括中国社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银河奖、星云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下同)等,多数都设计了与之相关的研讨论坛。特别随着年底成都成功申获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办权,相关讨论被进一步细化。不少作者和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中国式科幻能否成为继欧洲式科幻、美国式科幻之后的第三种科幻发展范式?”

  一系列极具“跨界”“出圈”意味的作品也在快速显现,伊格言《零度分离》和梁清散《新新新日报馆》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伊格言此前与骆以军等港台作家一样,在主流文坛中蜚声海内外的同时,与大陆科幻圈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其作品对现实情绪和境遇的描摹,以及其中所呈现的各种“大哉问”极具辨识度。此次《零度分离》的出版,则串联起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后人类叙事中生产出的若干经典命题——与科幻文类的社会境遇一样,这些命题本身正在挣脱复杂的学科框架,而在更宽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获得关注和讨论。

  梁清散的《新新新日报馆》一方面是作者本人近十年来在晚清方向深耕细作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接续上了科幻次生文化“蒸汽朋克”的脉络,在更深处则表现出对世界范围内“复古未来主义”创作风潮的回应与反抗。作为老大古典中国触及现代文明的第一现场,清末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且未得到充分发掘的宝库。从2006年胡行的《飞呀飞》开始,一系列以清末民初为背景的优秀作品连续问世,其中代表作家包括赵海虹、E伯爵等,而梁清散是其中唯一兼具研究者、传播者等多重身份的作者,其作品可谓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幻文化更为成熟的欧美国家,以已逝的历史阶段以及当时尚显先进的各类科学技术为书写对象的“蒸汽朋克”“丝绸朋克”等科幻亚类型,往往聚焦于“过去的美好未来”。这些国外作者更多地是在面对困顿现实与晦暗未来之时,尝试到精神昂扬的先辈那里,去寻找关于发展和探索的勇气。但在晚清时的中国,历史的面目往往呈现为难以想象的深重苦难,以及在昏邈绝望中的些微希望。因此,以之为题材的科幻创作,自然也就困难得多,由之生发出的精神力量,也更为立体和强烈。

  网络科幻文学受到多方扶持与推动

  2021年中国科幻版图中,还有一部分呈现出相当亮眼的活力,这就是网络科幻文学。除天瑞说符第二次获银河奖外,吾道长不孤和爱潜水的乌贼入围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文学家”大奖长名单,阅文、17k、中文在线、七猫等中文原创文学网站纷纷启动科幻方向的扶持、征文计划,观视频、睡前消息、机核等头部网络媒体也以各种方式介入科幻文化中。这些状况一方面源自刘慈欣和《三体》《流浪地球》等传统纸媒科幻在“Z世代”青年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的主流-精英-大众-资本等多方社会文化力量尝试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支持、界说和推动科幻的大趋势——年底“元宇宙”概念的迅速走红,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爆发。

  回顾过去,网络科幻的发展同样由来已久。阅文集团自2016年起冠名银河奖,可视作科幻圈与网络文学界相向而行的一次尝试,但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以起点中文网为中心的男频网文中;此后Prist的《残次品》、E伯爵的《异乡人》和一十四洲的《小蘑菇》等在出版实体书之后入围星云奖,则说明女频网文中的“末世”“太空”等带有科幻元素的设定同样拥有较高的跨界接受度。而近年来除去延续、深化网文套路化创作逻辑的《夜的命名术》《修真四万年》等作品外,也有不少作家表现出清晰的文类反思和探索意味,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吾道长不孤的《异数定理》《赛博英雄传》、天瑞说符《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等。

  整体上看,2021年是中国科幻文学在新时代的酝酿与萌发之年。虽然尚缺乏拥有跨领域跨行业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但一系列事件、活动和奖项,体现了更丰富也更深厚的文化积累,个体、组织与机制之间的联动关系,也让中国科幻显得愈发多元、健康。(姜振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