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些主旋律戏剧为何“出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这些主旋律戏剧为何“出圈”?

来源:北京晚报2022-01-25 09: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阿之

  近两年的剧场里,主旋律戏剧精品频频“出圈”,已经成为一股潮流,例如舞剧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努力餐》,话剧有《浪潮》《前哨》《辅德里》,眼界若放得更宽广一些,上海还有沉浸式戏剧《秘密》。在“沉浸式”风靡的背景下,各种实景剧本杀、密室逃脱也纷纷选择了“抗战”或“革命”题材。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舞剧《努力餐》剧照

  沉浸式戏剧《秘密》场景道具

  在这批作品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无法避而不谈的,其神奇之处,在于远观可看景,近看可察微。尽管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演出,观众与舞台有一段距离,但其考究的细节,却令很多浸没式戏剧都难以望其项背——移动景片上的上海石库门房子是灰蒙蒙的,并非清晰可见,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弄堂场景一致;李侠在大雨滂沱中与同盟交换情报,景片上打下来的雨点,却是一道道密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有许多创举,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其模仿电影蒙太奇的舞台手法和多线并行的叙事策略,很快被近期的其它主旋律作品如《努力餐》《浪潮》借鉴。坊间将《努力餐》戏称为“四川版电波”,因为两者的故事情节实在有太多异曲同工之处——主人公都是一对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夫妻、都以商业场所作为交换情报的据点(《努力餐》里的“努力餐馆”,相当于《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旗袍店)、都以报纸作为传递信息的核心媒介,就连《努力餐》里的地下党员“亮嗓子”被敌方多辆自行车围剿并“埋葬”的那场戏,都可以看作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小裁缝英勇就义场面的升级版。

  除了对场景的精雕细琢和对沉浸感体验的打造,对“在地性”的追求,也是这一批主旋律作品“出圈”的重要缘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充满上海风情的旗袍舞和蒲扇舞,《努力餐》里川菜和川剧的元素,都为这些虚实相生的故事增加了可信度。在对地方特色的打造上,一些浸没式戏剧,则拥有天然的优势。坐落于上海四行仓库的沉浸式戏剧《秘密》,其诞生颇有些“时势造英雄”的意味,一方面电影《八佰》把四行仓库变成爱国主义在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另一方面在经典之作《不眠之夜》的引领下,各类沉浸式戏剧如今百花齐放。《秘密》更接近于带有爱国教育性质的文旅项目,除了戏剧观众,还能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与游客。

  《秘密》借鉴了《不眠之夜》的叙事方法,贴合四行仓库的场地特征,为之量身定制出原创剧本,观众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深度体验或者以旁观为主;和《不眠之夜》一样,《秘密》也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观众可自行选择跟随哪位角色,并从他们的视角解读故事,在同一场次也可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跟随。

  有《不眠之夜》的珠玉在前,资深戏剧观众虽然未必会买《秘密》的账,但近年浸没式戏剧与文旅项目结合,出过不少典型案例,与之类似,《秘密》也具有强烈的在地性,将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都融入故事中。

  《秘密》的剧情,远不如《不眠之夜》复杂,主干剧情只有两条,分别由两位主人公小刀和正道带领,小刀的时间线索是从过去到当下,正道则是从当下回到过去。大部分观众会选择小刀的故事线,毕竟更方便代入剧情。观众跟随小刀的视角体验时代变迁,遗憾的是巨大的信息量和繁多的场景被压缩进有限的演出时长,只能浮光掠影地浏览,缺乏深度的交互体验,互动的部分只是浅尝辄止。因此,《秘密》虽打着“沉浸式戏剧”的旗号,却还差了点“沉浸”的意思。

  若观察《秘密》的观众群体,会发现他们的年纪比一般沉浸式戏剧观众的平均年纪稍长,还有些则明显是企事业单位组团来团建的,他们甚至已经“二刷”或者“多刷”了。若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确实更通俗、生动、有效。因为《秘密》,四行仓库成了上海新的旅游景点,来上海旅游的游客专门来打卡四行仓库并顺便体验一场《秘密》,就像去天津的游客会去茶楼听相声,去成都的游客会去看川剧变脸一样。

  在当今的戏剧市场上,有人会用“后戏剧剧场”为文本的简陋扯一块遮羞布,有人会因为懒于思考而放弃剧场无限的可能,一味在舞台上堆砌无效的光影。对比之下,这批“出圈”的主旋律作品,艺术水准或有高下之分,但诚意却都相当感人,素材丰富的同时,也穷尽了创作方法的可能性——无论是舞台的、影像的,还是文本的。(阿之)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