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被“小屏”改变着的年俗

来源:大众日报2022-02-10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可新 王岩

  “你的时代感,我的时代感,是幸福晒在朋友圈。”什么是时代感?虎年春晚热闹又充满朝气的歌曲《时代感》告诉我们,智能手机的普及,重塑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感受。“小屏”过年,正渐渐改变着原有的年俗,其带来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温情中的“反转”

  隔屏放烟花、手游“云聚餐”、视频拜大年、APP开“单间”K歌……如今,通过手机,人们似乎可以走完春节的所有流程。借助5G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视讯画面更加高清流畅。哪怕是相隔万里,大家也都可以透过手机屏幕和牵挂之人实现云上相守,体验“身临其境”的陪伴感。此时,手机作为交流工具的“冰冷感”渐渐消退,它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桥梁,便捷、高效、生动又满含温情。

  年轻人对这份“温情”保持着一份独特的新鲜感。因工作等原因,没有回牟平过年的“95后”姑娘孙莉就告诉记者,她今年选择和父母“云上守岁”。从农历大年二十九的下午,她便视频连线父母,展示了自己置办的春联、福字和窗花,还在爸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桌自己下厨做的年夜饭……“以往过年都是坐享其成,玩着手机看着大人忙年,等着吃现成的饺子。今年没在身边,却特别愿意和父母多说些话了。这种感受很奇妙。”她说。

  在这份“奇妙”中,年长者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感。写着虎年大吉、虎虎生威的小老虎动图在聊天中随处可见,不习惯手机打字的他们,也能通过“点一点”融入群聊。长辈发出红包,小辈儿各拼手速,各凭运气,大家刷各式各样的表情来传达谢意、交流运气,平时寂静的家庭群聊顿时热闹无比,线上喜庆的节日氛围感瞬间被拉满。同时,短视频的火爆,也让银发一族新年有了新乐。拍摄、剪辑、上传,老年人叫上孩子一起参与,“合家欢”有了“新面貌”。

  “喊上孩子帮我选特效、教我输字幕,一家人坐在一起比比谁的视频点赞多,共同语言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种‘天伦之乐’前所未有。”家住济南市槐荫区、今年67岁的尹爱荣笑着对记者说。传统春节正在吸纳科技因子,追赶年轻人的脚步。多年从事老年数字鸿沟课题研究的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认为,家庭“数字反哺”,是帮助老年人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融入数字社会的关键。春节正是带领老人运用手机参与互动,体验现代科技,追赶数字社会的好机会。

  而上述的交流乃至反哺中,或许还包含一种“反转”:平日里制造疏离感的手机,在春节、两地这样的时空下,却消弭了距离感;原本互联网衍生的沟通代沟,也被年节特定的交流互动内容在短时间内迅速填合。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使然,也离不开科技力量对过节方式的多元升级,呈现了新的“亲子”“娱亲”的过节方式。现代科技和传统民俗特性新旧相斥却内核共鸣,在贴近与疏远之间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花式营销,“云”上春节

  “小屏”过年成为新年俗。情感是基础,自不必说。科技和创意也必不可少。为了同时满足这三方面需求,相关内容的制作方、输出方、传播方纷纷下大功夫,花式营销层出不穷,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特效方面,微信上线了节日限定聊天彩蛋。春节期间,用户在微信聊天界面发送“虎年大吉”“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任一关键词,即可触发特效,祥云围绕的金虎会跃上手机屏幕,为春节增加了几分趣味;抖音则上线了多款拜年特效,用户可以自由搭配进行创作,多样的祝福模板引发了模仿热潮,多人特效还可以让全家人一起参与,留下宝贵的新年记忆。抖音更联合北京冬奥会烟花总设计师、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平台发布了数字烟花《怒放2022》,将烟花搬到线上,不仅安全环保,还可与线下场景相结合,实现每一次“燃放”都独一无二。

  红包大战,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各大平台上,集五福、红包雨、摇一摇涨现金、全民炸年兽,各种玩法层出不穷。2022年春节期间,快手、百度、抖音、京东、支付宝等互联网大厂狂撒的红包总额已超84亿元。微信发布的数据则显示,除夕当天(1月31日00:00-24:00),全国共有6.88亿人参与抢红包。今年春节,微信首次上线的限量款红包封面,创意吸睛十足,一些个性鲜明的IP封面、偶像明星封面,更是备受粉丝追捧。仅跨年当晚(1月31日18:00-2月1日6:00),超过1.4亿人领取了这类“特别”的红包。

  今年,春节文化各类IP也更加重视直播手段,用心满足手机族这个庞大受众群体的过年需求。以央视春晚为例,总台首次尝试在央视频APP和微信视频号推出竖屏直播,除夕当晚,有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春晚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不少观众表示“竖屏看春晚,感觉离舞台更近了,细节更丰富了,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能捕捉到”。此外,各地的高跷、秧歌、花灯等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在各平台直播间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各类文化场馆、艺术院团也在云上进行展演、展播,“云”上春节热闹非凡。

  而透过这些不难发现,传统年俗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在守住内核基因的同时不断进步、历久弥新。有了科技加持,有了各种应用做平台,年俗不仅不土,反而更潮、更绿色、更具交互性、更彰显特色,折射出的是新时代的文明进步。

  警惕“民俗”变陋习

  新年俗借助手机风靡,的确给人带来惊喜,但同时,“小屏”内容的诸多花样也引得部分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凡事过犹不及,刷手机到了上瘾的地步,所以也需要警惕“民俗”变陋习。

  “好不容易回家聚在一起,但看手机的时间却比面对家人的时间还长,久别重逢的叙旧饭局,最后却变成了手机刷刷刷,没啥事拍拍拍……”“我们这儿咋拜年?初一:家里玩手机;初二:姥姥家玩手机;初三:岳父家玩手机;初四:姑姑家玩手机;初五舅舅家玩手机……”网络上,大多数人在呼吁“别让回家沦为换个地方玩手机”。

  而沉迷手机引发的“线下社恐、线上社牛”心理,在春节年轻一代的低头族中,也正在发酵、弥散。一方面,在线下,他们最怕的是走亲戚,怕被一年一见的姑婶舅姨盘问打量,怕被催婚催娃催二胎,同辈人尬聊几句便冷场,寒暄几句就再举起手机;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开放的直播间里素未谋面的陌生网友更亲近,拍个视频段子可以实现全网拜年,彼此间还能点赞评论唠唠知心话,甚至给主播打赏比给家人发红包还痛快……这种尴尬、矛盾的心态交错致使内容花哨、可以分散注意力的小屏幕,成为年轻人“鸵鸟式自救”的一大装备。

  这种报复性的使用,对身心有不小的负面影响。许多人节后开工遭遇春节假期综合征。有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不少人从早到晚看手机,凌晨躺上床,还要再刷一两个小时……这种病态的依赖表现很容易引发无手机焦虑。有关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年轻人短时间离开智能手机后便会出现焦躁或抓耳挠腮等行为。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表示,控制很有必要。“可以看,但要明确有时间段不看。”她说,《纽约时报》曾报道,乔布斯对每晚一家人围坐在长长的大桌子上吃饭的仪式很重视,他会和家人聊聊书籍、历史等话题,家里从来没有人在饭桌上使用电子产品。他的孩子似乎对任何电子产品都不会上瘾。这种家庭文化值得倡导。“我们一家人相聚时,不妨也进行类似的约定,大家每天关闭手机一两个小时,把这段时间留给家人朋友,学着做话题的发起人或是微笑的倾听者,既能改善家人间的关系,又能锻炼沟通能力,也是对度假生物钟的有效调节。哪怕不愿尬聊,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很多线下家人团聚的保留节目,比如,根据视频教程复刻一道团圆饭硬菜;比如,网购迷你游戏冰壶套装等趣味运动器械,在家开展小型运动会;又比如,安装应用程序,一家人快捷开始猜谜、做游戏……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屏”新年俗中的题中之义,更可以形成常态,作为家人团聚时的‘新规矩’。”(田可新 王岩)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赵 莹:人生如荒原,你我皆勇者

  • 环境式舞剧《云梦泽》:用肢体情绪重新转译屈子形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