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被“小屏”改变着的年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被“小屏”改变着的年俗

来源:大众日报2022-02-10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田可新 王岩

  “你的时代感,我的时代感,是幸福晒在朋友圈。”什么是时代感?虎年春晚热闹又充满朝气的歌曲《时代感》告诉我们,智能手机的普及,重塑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感受。“小屏”过年,正渐渐改变着原有的年俗,其带来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温情中的“反转”

  隔屏放烟花、手游“云聚餐”、视频拜大年、APP开“单间”K歌……如今,通过手机,人们似乎可以走完春节的所有流程。借助5G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视讯画面更加高清流畅。哪怕是相隔万里,大家也都可以透过手机屏幕和牵挂之人实现云上相守,体验“身临其境”的陪伴感。此时,手机作为交流工具的“冰冷感”渐渐消退,它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桥梁,便捷、高效、生动又满含温情。

  年轻人对这份“温情”保持着一份独特的新鲜感。因工作等原因,没有回牟平过年的“95后”姑娘孙莉就告诉记者,她今年选择和父母“云上守岁”。从农历大年二十九的下午,她便视频连线父母,展示了自己置办的春联、福字和窗花,还在爸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桌自己下厨做的年夜饭……“以往过年都是坐享其成,玩着手机看着大人忙年,等着吃现成的饺子。今年没在身边,却特别愿意和父母多说些话了。这种感受很奇妙。”她说。

  在这份“奇妙”中,年长者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感。写着虎年大吉、虎虎生威的小老虎动图在聊天中随处可见,不习惯手机打字的他们,也能通过“点一点”融入群聊。长辈发出红包,小辈儿各拼手速,各凭运气,大家刷各式各样的表情来传达谢意、交流运气,平时寂静的家庭群聊顿时热闹无比,线上喜庆的节日氛围感瞬间被拉满。同时,短视频的火爆,也让银发一族新年有了新乐。拍摄、剪辑、上传,老年人叫上孩子一起参与,“合家欢”有了“新面貌”。

  “喊上孩子帮我选特效、教我输字幕,一家人坐在一起比比谁的视频点赞多,共同语言一下子多了起来,这种‘天伦之乐’前所未有。”家住济南市槐荫区、今年67岁的尹爱荣笑着对记者说。传统春节正在吸纳科技因子,追赶年轻人的脚步。多年从事老年数字鸿沟课题研究的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认为,家庭“数字反哺”,是帮助老年人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融入数字社会的关键。春节正是带领老人运用手机参与互动,体验现代科技,追赶数字社会的好机会。

  而上述的交流乃至反哺中,或许还包含一种“反转”:平日里制造疏离感的手机,在春节、两地这样的时空下,却消弭了距离感;原本互联网衍生的沟通代沟,也被年节特定的交流互动内容在短时间内迅速填合。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使然,也离不开科技力量对过节方式的多元升级,呈现了新的“亲子”“娱亲”的过节方式。现代科技和传统民俗特性新旧相斥却内核共鸣,在贴近与疏远之间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花式营销,“云”上春节

  “小屏”过年成为新年俗。情感是基础,自不必说。科技和创意也必不可少。为了同时满足这三方面需求,相关内容的制作方、输出方、传播方纷纷下大功夫,花式营销层出不穷,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特效方面,微信上线了节日限定聊天彩蛋。春节期间,用户在微信聊天界面发送“虎年大吉”“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任一关键词,即可触发特效,祥云围绕的金虎会跃上手机屏幕,为春节增加了几分趣味;抖音则上线了多款拜年特效,用户可以自由搭配进行创作,多样的祝福模板引发了模仿热潮,多人特效还可以让全家人一起参与,留下宝贵的新年记忆。抖音更联合北京冬奥会烟花总设计师、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平台发布了数字烟花《怒放2022》,将烟花搬到线上,不仅安全环保,还可与线下场景相结合,实现每一次“燃放”都独一无二。

  红包大战,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各大平台上,集五福、红包雨、摇一摇涨现金、全民炸年兽,各种玩法层出不穷。2022年春节期间,快手、百度、抖音、京东、支付宝等互联网大厂狂撒的红包总额已超84亿元。微信发布的数据则显示,除夕当天(1月31日00:00-24:00),全国共有6.88亿人参与抢红包。今年春节,微信首次上线的限量款红包封面,创意吸睛十足,一些个性鲜明的IP封面、偶像明星封面,更是备受粉丝追捧。仅跨年当晚(1月31日18:00-2月1日6:00),超过1.4亿人领取了这类“特别”的红包。

  今年,春节文化各类IP也更加重视直播手段,用心满足手机族这个庞大受众群体的过年需求。以央视春晚为例,总台首次尝试在央视频APP和微信视频号推出竖屏直播,除夕当晚,有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春晚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不少观众表示“竖屏看春晚,感觉离舞台更近了,细节更丰富了,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能捕捉到”。此外,各地的高跷、秧歌、花灯等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在各平台直播间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各类文化场馆、艺术院团也在云上进行展演、展播,“云”上春节热闹非凡。

  而透过这些不难发现,传统年俗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在守住内核基因的同时不断进步、历久弥新。有了科技加持,有了各种应用做平台,年俗不仅不土,反而更潮、更绿色、更具交互性、更彰显特色,折射出的是新时代的文明进步。

  警惕“民俗”变陋习

  新年俗借助手机风靡,的确给人带来惊喜,但同时,“小屏”内容的诸多花样也引得部分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凡事过犹不及,刷手机到了上瘾的地步,所以也需要警惕“民俗”变陋习。

  “好不容易回家聚在一起,但看手机的时间却比面对家人的时间还长,久别重逢的叙旧饭局,最后却变成了手机刷刷刷,没啥事拍拍拍……”“我们这儿咋拜年?初一:家里玩手机;初二:姥姥家玩手机;初三:岳父家玩手机;初四:姑姑家玩手机;初五舅舅家玩手机……”网络上,大多数人在呼吁“别让回家沦为换个地方玩手机”。

  而沉迷手机引发的“线下社恐、线上社牛”心理,在春节年轻一代的低头族中,也正在发酵、弥散。一方面,在线下,他们最怕的是走亲戚,怕被一年一见的姑婶舅姨盘问打量,怕被催婚催娃催二胎,同辈人尬聊几句便冷场,寒暄几句就再举起手机;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开放的直播间里素未谋面的陌生网友更亲近,拍个视频段子可以实现全网拜年,彼此间还能点赞评论唠唠知心话,甚至给主播打赏比给家人发红包还痛快……这种尴尬、矛盾的心态交错致使内容花哨、可以分散注意力的小屏幕,成为年轻人“鸵鸟式自救”的一大装备。

  这种报复性的使用,对身心有不小的负面影响。许多人节后开工遭遇春节假期综合征。有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不少人从早到晚看手机,凌晨躺上床,还要再刷一两个小时……这种病态的依赖表现很容易引发无手机焦虑。有关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三的年轻人短时间离开智能手机后便会出现焦躁或抓耳挠腮等行为。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表示,控制很有必要。“可以看,但要明确有时间段不看。”她说,《纽约时报》曾报道,乔布斯对每晚一家人围坐在长长的大桌子上吃饭的仪式很重视,他会和家人聊聊书籍、历史等话题,家里从来没有人在饭桌上使用电子产品。他的孩子似乎对任何电子产品都不会上瘾。这种家庭文化值得倡导。“我们一家人相聚时,不妨也进行类似的约定,大家每天关闭手机一两个小时,把这段时间留给家人朋友,学着做话题的发起人或是微笑的倾听者,既能改善家人间的关系,又能锻炼沟通能力,也是对度假生物钟的有效调节。哪怕不愿尬聊,还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很多线下家人团聚的保留节目,比如,根据视频教程复刻一道团圆饭硬菜;比如,网购迷你游戏冰壶套装等趣味运动器械,在家开展小型运动会;又比如,安装应用程序,一家人快捷开始猜谜、做游戏……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屏”新年俗中的题中之义,更可以形成常态,作为家人团聚时的‘新规矩’。”(田可新 王岩)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