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敏家》聚焦中年人的情感焦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小敏家》聚焦中年人的情感焦虑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2-23 18: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郭文轩

  继推出了《小欢喜》《小别离》“小系列”影视作品后,导演汪俊在2021年年末又带来了新作——《小敏家》。三部作品同样聚焦现代都市中的中年群体,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描摹,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鲜活的现实主义人物群像式作品。但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小敏家》更注重刻画中年离异群体的情感生活,通过刘小敏、陈卓以及前夫金波的情感状态展现离异家庭成员的细腻情感,探讨当下社会高离婚率发展趋势下中年离异群体的情感焦虑,以及与子女、父母、朋友的关系问题,将中年群体的情感问题呈现于大众面前。

《小敏家》聚焦中年人的情感焦虑

  该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年离异群体”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形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度刻画。“中年离异群体”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面对婚姻问题时往往难以抉择,原本纯粹的情感问题难免与诸多问题相关联,婚姻问题也变成了一场利益考量。他们不仅需要对自身情感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还需要对现有家庭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而这恰恰就是造成中年离异群体情感焦虑的症结所在。

  《小敏家》正是在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以刘小敏自身的心路历程引出中年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发问。在情感塑造方面,剧中刘小敏与陈卓的关系是刻画中年离异群体焦虑状态的主要线索。刘小敏与陈卓二人都处于早年离异的状态,并对彼此都有好感,但碍于家庭和舆论方面的压力,两人选择不公开恋爱关系。作为单身离异母亲,刘小敏要比陈卓承受更多的流言蜚语与恶意揣测。即使已经离婚十余载,但为了维护传统定义下的“好母亲”形象,为了尽量避免父母和子女承受更多的闲言碎语,刘小敏近乎是本能地选择缄默,而这一选择几乎是无数单身离异母亲的真实写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区别于一般影视作品将离异家庭等同于“问题家庭”的处理方式,刻意避开了可能引起社会广泛探讨的女性再嫁与道德准则问题,将离异家庭的重新组合作为故事发展的基础设定,创新性地侧重描写中年群体在面对自身情感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时的人性化选择,徐徐展开了一幅离异中年群体探寻情感之路的都市生活图册。

  在刻画中年离异群体面对情感问题的焦虑现状时,该剧并不局限于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积极地对该现状做出思考。刘小敏对于自身情感状态理解得十分透彻,在接受着陈卓的示好与照顾的同时,坚决拒绝了前夫金波的讨好,在二人中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她并没有屈服于社会、家庭层面的压力,而是明确自己的情感渴望,避免将自身情感置于一个复杂混乱的状态。更难得可贵的是,身为单身离异母亲,刘小敏并没有被时间和琐事打磨得圆滑平庸,更没有向世俗眼光低头屈服,而是一直保持着棱角。这些棱角使她坚强地走过十余年的离异生活,也使刘小敏这一人物更加生动丰满,打动人心。刘小敏这一人物角色正是《小敏家》对中年离异群体如何处理情感焦虑问题的影视化解答,那就是鼓舞与激励现实生活中同样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离婚的女性们,让她们在面对中年情感焦虑时,始终在坚持自己情感独立的基础上追寻更加美好的情感生活,永不丢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当然,《小敏家》在人物形象设定上也存在一定不足。为了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剧中人物往往过于迎合情节设计而使形象变得扁平化,脱离了观众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艺术改编的真实性。同时,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视作品,该剧仿佛刻意避开了物质层面的问题,通过一种“打太极”的方式进行淡化处理。在物质条件方面,刘小敏、陈卓、刘小捷等主要人物基本上都处于中产阶级或以上的生活水平。他们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所考量的,更偏向于单纯的情感需求以及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的影响,而很少考虑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而生活的柴米油盐才是现实生活中困扰大多数中年人的主要问题。如果《小敏家》的创作团队能够尝试摆脱模式化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计,更多地贴合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许“小系列”电视剧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更大的反响与思考。

  (作者郭文轩系西安外事学院教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