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徐海龙
近年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等一批文博题材综艺频频“出圈”,实现了从知识普及向审美体验的转变,节目受众也从文博爱好者向普罗大众拓展。这种传播维度的扭转正是依赖于“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在新技术支持下,新文博类节目以“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出发点,从传统文化中开发提炼出当代精神符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化改造。
诚然,文博节目出现了一些现象级作品,但要实现“文博+综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创作者应避免矫枉过正,即从过去科教解说、竞猜问答的形式,滑向猎奇、炫技的“科技大片”。此外,还应当建构贯通古今的文化符号体系,塑造独特的“历史+当代”面孔,将文博内容的种子发散到各种节目形态中,这样才能让文博类节目走得更远,并有效促成“向历史求真、向艺术求美,为时代传信”的电视和网络文艺风尚。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