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4-05 08:30

  作者:刘金祥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语出《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等,国人历来就有祭奠先祖、凭吊逝者、告慰亲人的习俗,故清明节又被后人称作“寻根的节日”“礼敬的节日”和“感恩的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对于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一个四季轮回的时令节点;对于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一种认祖归宗的祭拜仪典;对于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清明是一次文人墨客的不期邂逅。国人讲究亲情孝道,重视敦亲睦族,倡导思亲报本,注重慎终追远,清明节之于国人的意义,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追思与感恩,保持对传统的推崇、尊重与敬畏,寻找和回归精神桑梓和心灵原乡,可以说,清明节是国人接续血脉根蒂的时机,也是国人追溯精神源头的时刻。逝者安息,生者寻根,华夏大地,有烟火处,就有情愫氤氲,就有血脉延传,清明节承载着思念和牵系,寄寓着托付和祈愿,蕴藉着家国情怀和忠孝大义,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肃穆节日,更是增强家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庄重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标识、特征和功能,都在漫长岁月中积存下殷实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节日,其关联着国人的生死观和自然观,在我国传统节日的浩大谱系中,清明节因其浓郁的自然人文合一的色彩而地位卓异。清明节不仅是传承民族信仰、维系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国人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表征。留存着中华先民文化印记的清明节,以特有仪式连接起古人和今人的情感,以悠远习俗构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桥梁。清明是肃穆庄重的,缅怀和祭拜先人,人们在静默与沉思中,回想祖先的惠泽与恩德,增强持守先祖基业、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人有行踪,家有谱牒,国有史传。对于个体而言,清明节是感恩心绪的一个出口;对于家庭来讲,清明节是孝悌观念的一种表达;对于国家来说,清明节则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展露。由此可见,清明节早已超越一人悲喜和一家哀欢,被赋予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彻意蕴:既牵系往昔,也期许明天;既眷恋故乡,也眺望远方;既驰念先祖,也缅怀先烈;既悼念逝者,也关爱新生,清明节让国人珍存历史珍视当下,无愧先人告慰,不负美好春光。

  掬一抔黄土、奉一瓣心香、吟一首古诗,是清明节的经典礼仪,也是对先人的最好纪念。作为最富于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而且彰显了先贤圣哲的诗意人生。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诗词吟咏清明的传统,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清明的叙写始终不绝如缕,留下一首首或感伤或隽永的古诗词,诗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质素,古籍中关于清明的诗词累积层叠,唐代杜牧的《清明》、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南宋杨万里的《寒食上冢》、明朝王磐的《清明日出游》等千古名篇,均已成为“清冷伤情”“惠风和畅”的代表作,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文化标签。一首首以清明为题材的经典诗词,或思乡寻根、或离愁别绪、或春和景明、或梨花带雨,一个诗意的诗化的清明,不仅使人们触摸到先祖的体温和中华文明的心魂,而且为清明节注入了更多温润、优雅和澄澈。诵读关涉清明的古典诗词,可以穿越历史时空走进古人精神世界,分享他们在特定时节里的真情实感,体会他们的离合悲欢,感受他们的心痛哀思,领受他们的冥想顿悟,这是一种对生命尊严和人性温度的珍重,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承纳和慰藉,更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心香绪文脉,感念清明节。让传统节日与当下人们日常生活频繁相遇,在春风化雨中涵养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润物无声中培植时代的文化气场。 吟诗作赋既是古人抒解悲情、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也是今人激活情感记忆和赓续文化流韵的不老时尚。当今时代,国人应更加注重以诗教传承和扬厉清明文化,秉持虔敬之心和恭奉之意,通过吟诗唱和、品读赏析,舒发心绪、一展胸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做一名曲水流觞的风雅之士,并肩赶赴一场惜春正命的清明诗会,共同感受雨落早春的万千气象,一道体味历久绵长的清愁与牵挂,一同在慎终追远中回望历史、佑护当下、擘画未来!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