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儒家人道主义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5-06 09:46

儒家人道主义精神

——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二)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李明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予以尖锐批判,深入探讨关于真正合乎人性的、道德的、幸福的生存方式,强调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来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恩格斯对于全人类的解放有很精彩的阐述:“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的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的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目标是全人类解放,人类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开始完全自觉地创造历史。中国古代具有与西方相媲美的人道主义思想,显示出浓郁的东方哲学智慧。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辩证》中提出了:“春秋时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儒家主张以民为本,在社会关系中透视人的价值,倡导古代人道主义精神,建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人学思想体系。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与弟子颜渊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用“克己复礼”来规定“仁”,即自己勇于承担复礼的重任,并努力为之奋斗。《论语》又载冉雍(字仲弓)问仁的答话:“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是说出我师门去外为政应当像接待贵宾一样;管理和支使百姓时要像承办大祀典那样。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己不愿办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办。处世要泰然,能为某一君主办事,不要有怨言;不能为政而居家时,也不要有怨言。

  孔子与颜渊和仲弓分别从“仁学”和“仁政”两方面谈论“仁”的内容和原则。他在与樊迟谈论“仁”时,则从高度抽象的角度谈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凡富有博爱和憎恶的情感意志行为,都可统摄为“仁”。爱我所爱,恶我所恶,敢爱敢恶,方为“仁”。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乃至人格修养上、审美观念上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过去,人们仅取其一,定义为“仁者爱人”,给孔子套上“泛爱论”的帽子,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人道主义并非仅讲恕道、博爱、善举,对邪恶、欺诈、暴政、奴役、中伤、奸淫等违背“仁礼”的言行都应义不容辞、大义凛然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之作英勇的斗争。这才是完整准确的人道主义内涵。因此,艺术不仅要反映人与人之间那种质朴、真诚、互爱的仁爱精神,而且应表现人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无畏、英勇、献身的人道精神。这样,才能避免颂德式或缺德式的偏颇和片面,使艺术的理性之光不被遮蔽和弱化。当代艺术曾出现的审父意识,写父辈的丑恶,如狼如猪如狗,以展丑为荣,以及致力于描绘人的变形扭曲如甲虫如蜘蛛等,这种将人性动物化的艺术思潮,背离了儒家人道主义艺术精神,是不可取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其基本原则就是要求人与人相亲相爱,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孟子认为,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就在实行仁义之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如果人抛弃了仁义,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任欲望的冲动来支配自己,这在孟子看来,就必然会出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滕文公下》),使人等同于禽兽。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艺术确立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抱负,推动中国艺术始终向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艺术曾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类是“隐私文学”“内幕文学”“审丑艺术”演绎西方哲学观念的“观念文学”丢失了艺术的审美属性;另一类是无视社会现实和良知责任,向金钱的诱惑缴械,以媚俗换取利润,把艺术当作“三俗”的工具,精神的火炬灰飞烟灭,信仰的光环烟消云散,理想的太阳云遮雾蔽。面对这种俗文化、伪文化、无文化的现实,重温孟子这一思想,无疑具有历史的苍茫感和惊觉感。(李明泉)

  【系列评论链接】

  儒家民本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一)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