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隐入尘烟》:乡土变迁中那一抹善良微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隐入尘烟》:乡土变迁中那一抹善良微光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5-16 15:37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作为今年唯一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李睿珺执导的《隐入尘烟》,延续了他在“土地三部曲”《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风貌的地方》中的深刻人文关怀,不同的是将关注对象从老人和孩子转向了中年人。影片聚焦一对西部乡村底层的中年夫妻,通过表现他们的善良淳朴、相濡以沫,以及他们所坚守的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西部乡土变迁的质朴底色,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隐入尘烟》:乡土变迁中那一抹善良微光

  《隐入尘烟》海报

  影片中,中年光棍马有铁一直给哥嫂家干活,经媒人撮合,与身患疾病的女子贵英结婚。两个遭到家人嫌弃的生命抱团取暖,相互关心,认真努力地活着。从寄居于离乡者的空屋到盖起自己的房子,从用鸡蛋孵小鸡到垒砌猪圈养上小猪,两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随着时间流淌,四季交替,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但是贵英的意外溺亡,让马有铁承受了巨大的打击。电影既呈现了乡间生活一个个温馨的瞬间,也冷静地直面苦难与死亡,揭示出西部乡土变迁过程中人性的裂变。一切都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娓娓道来,爱与憎、赞扬与批判、快乐与悲伤、叹惋与愤慨,亦都真实无伪地表露出来。

  影片着力刻画了马有铁和贵英的善良品质,尽管马有铁老实巴交、穷困潦倒,贵英身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两人却保有着金子般的纯洁心灵和纯真感情。他们恪守传统道德准则,帮人而不求回报,受人恩惠则必当偿还。他们爱护天地间的一切生命,打水时把桶里的小蝌蚪放回池塘,给燕子搭窝安家,把老驴放归田野,甚至关心一株麦苗、一棵青草。这些细节,都彰显出他们身上善良的人性微光。

  马有铁和贵英的可贵品质,反衬了经济变革大潮中人性的裂变、异化和迷失。他们的善良被视为愚笨,以至被人利用。一方面是家人的嫌弃、哥嫂的变相压榨,另一方面是跻身城市的村人“抽血”式的剥削、虚情假意的道德绑架。乡土变迁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长,还有传统道德的解体、物质欲望对人心的侵蚀,以及亲情和乡情的淡漠。影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

  影片中的马有铁与贵英如淤泥中的洁白莲花,没有被金钱欲望所熏染、也没有被贪婪自私所浊污。他们栖居在乡间大地上,辛苦劳作,毫无怨言,过着简单知足的日子。跟那些毫不留恋地拆掉旧居的离乡者相比,马有铁和贵英坚守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与脚下的土地血脉相连,是重情重义的“大地之子”。

  在马有铁和贵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里,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哲学。他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遵循自然规律,与道家隐入尘世、返璞归真的思想一致。他们按照儒家伦理,定期给逝去的亲人上坟,与逝者说话,拉家常,深合孔子“祭如在”的要义。他们有着万物平等的观念,对草木虫鸟、大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保持着一视同仁的爱惜与珍重。他们在土地里种植生命、感悟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安放在土地上,于静默坚忍中绽开自己的麦花,收获自己的幸福。朴实平常的生活,却直抵生存的本质。

  《隐入尘烟》聚焦于乡村,偶有几个城市镜头。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视角下,影片揭示了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冲击,传达出对乡村平凡生命的同情,对农民命运的思索,带有反思意味。电影提醒我们,乡土大地是人类的“根”,即便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也不能把“根”斩断,不能彻底割裂与土地的关系。否则,很可能导致乡村的消失、善良的湮灭、乡愁的无处安放。

  在艺术表达上,《隐入尘烟》与李睿珺以往的作品相比亦有进步,影片对“长镜头”的驾驭更加娴熟,影像画面粗砾、真实,极具质感又富有诗意,叙事更加流畅、生动,剪辑简洁明快,音乐节制而有冲击力,每一个音符都打在心灵深处。

  如果一定要挑影片的不足之处,窃以为不必安排一个过于惨烈的结局,可以让马有铁和贵英在乡间大地上、在尘埃与烟雾间,继续平凡而踏实地活着,如野草般自由适意地生长,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事准则继续坚持下去,把那一抹善良的人性微光继续传递下去。这样反而更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也更能与片名《隐入尘烟》的意旨相契合,从而为影片增添丰厚内涵和耐人回味的余韵。(周仲谋)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