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亡命救护车》:身体、奇观和叙事的融合与悖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亡命救护车》:身体、奇观和叙事的融合与悖论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6-01 15:37

  作者:潘国辉 薛羽泽

  科幻、战争和灾难是导演迈克尔·贝进行类型片创作时的三大主题。他的作品总是游走于正义/邪恶、危机/解救的矛盾叙事中,这不仅与类型片本身的叙事完美匹配,同时也让追求完美视效的观众获得了满足。在电影《亡命救护车》中,迈克尔·贝再次运用复杂的层次,劲爆的运动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宏大的追击枪战场面,并将生活化的图景从街头、车库、银行、救护车等视角中抽离出来,形成了一种基于现实图景,又充满奇观特色的视觉图谱,为观众又一次营造了视觉奇观。

  电影《亡命救护车》通过重机械与肉体的对抗展现了二重身体奇观。其一是机械与肉体融合的奇观。主人公将车武装成自身的外在躯壳,实现了对车身的操控,体现了一种机械与肉体的奇观化。影片开端就展示了人类肉身与机械钢铁的悬殊差距,也为后期肉体与机械的互搏奠定氛围。主角二人最终失败被捕是因为二人离开了其赖以保命的机械躯壳。在影片终极对抗场面中,两人被剥离出自身战斗和逃亡的救护车,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战斗力和保护措施,被手铐押送车束缚了自由。这揭示了,在这次战役中机械外壳才是取胜的关键。迈克尔·贝正是通过这个因不断机械加码而产生的奇观场面,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其恶劣的暴力场面。

  此外,对肉体的物化展现是影片对身体的又一重奇观化呈现。在影片开始,另一个故事线的女护士认为,救治生命的工作与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性质差异不大,传递了一种将身体物化的救治理念。在对警察进行手术时,女护士手伸进肌肉,好比拉开了橡皮筋,似乎人体和生命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具。受伤的警官只能床上“任人鱼肉”,其生命权、表达权、思想权甚至疼痛权都在这个特定的空间被剥夺。在破腹——解剖——拉出胰脏的过程中,身体进一步被物化,完全沦为不具思想的教具。这种疯狂的救治方法彻底地将肉体和生命进行间离,实现了对身体的物化奇观。

  传统电影往往服从于某种叙事模式,场景和画面是叙事意图的形象再现。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电影开始了从“叙事的电影”向“景观的电影”的转变。《亡命救护车》的票房失利与没有处理好景观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原因。好莱坞的高概念影片大都有着简单而容易理解的剧情和精彩纷呈的“异世界”。如詹姆斯·卡梅隆的奇观电影《阿凡达》在庞大的异星世界架构下展现了一种“外星生活”的奇观,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异世界“英雄之旅”的故事,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变形金刚》系列展示了奇异的汽车人战争的世界,呈现出为正义、家园而战斗的天下一家的主流价值。这些好莱坞视效大片在景观冲击叙事下讲述着一个个老少咸宜的故事,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正一邪的斗争阵营。

  《亡命救护车》属于好莱坞标准的“高概念大片”,但片中没有明确吸引人的“异世界”,还在叙事上有着错综复杂的人物脉络,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黑白两道不明晰的界限,甚至还有一个深刻难懂的主题。归根结底,《亡命救护车》为观众呈现的景观有着同质化,日常化的审美倾向,加之该电影风格趋向于犯罪类型,因此,观众并没有清晰地感受到闯进异世界的快感。于此,观众本能地将两种类型相对比,得出该片在主打奇观追逐的电影中的烧脑犯罪元素不及犯罪片的结论。尽管《亡命救护车》兼具奇观与犯罪的特点,但其重点夸大的场面让观众产生疲惫。

  当然,迈克尔·贝在景观上下足了功夫的同时也想一并收割丰富的叙事,这种叙事和奇观上一把抓的做法使得两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亡命救护车》设置了大量错综复杂的前史来支撑主角和配角的行动。如白人是亲生子,黑人是收养子这一复杂的前史直接影响了两人彼此复杂的情感和截然不同的个性。另外,电影用“子承父业”解释了主角行动的专业性,并为盗窃建立了合理的逻辑。在叙事上,该片多次运用平行叙事的手法:医生救人与抢劫计划同时发生,警察和儿子的心理咨询和追车同时发生,黑道头目丧子与主角甩掉警察同时发生……这些平行叙事使得观众在观看激情追逐戏份的同时还要在大量运动镜头中检索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产生一种混乱跳跃之感,观众无法完全沉浸在宏大的景观当中。

  科技的普及使得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对视觉大片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视效奇观的同时做到叙事本位。当然,技术和奇观绝非电影的一切,技术美学的另一维度是人文。因此,打破奇观和叙事的二元对立,是视效大电影的生存与挑战之路。一直以“高概念”“大片”“类型化”为主的好莱坞在科技和视效不断发展所展现的二重悖论下,是否能将视效景观运用到叙事中,将叙事、景观和价值观进行更深的融合,不仅对奇观电影的生死存亡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将给好莱坞整个电影产业带来巨大挑战。

  (作者潘国辉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薛羽泽系青岛电影学院本科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亲爱的仇敌》:女性情谊的深刻洞见

  • 《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