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7-20 09:38

  考古,主要通过出土的资料来研究历史,研究人们的过去,研究人们的生活。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现在我觉得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和介绍,民众对考古的热情逐渐高涨,逐渐了解到考古,哪怕他是从《盗墓笔记》开始注意考古,最终我们要引导他来了解认识真正的考古,认识考古的价值。

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考古怎么突然“热”了

  这个“考古热”的出现,我觉得应该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来提升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当然考古它是新奇的,可以有很多想象,最起码出土的文物还比较精美,同时,像三星堆这样的直播的项目,包括《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这样的节目,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们青年、青少年的兴趣。

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新技术给考古带来什么变化

  我们考古一直有一个苦恼,就是我们获得的知识,比如说过去,以文明起源为例,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很多发明和创造等等,通过发掘,我们脑子里是有这样一个图景的。考古文章中有一系列的术语,连搞历史的人都很难看懂,又很少有人写通俗读物,所以我们苦于不知道如何把这样的图景传达给民众。

  现在,最令我们欣喜的就是数字化的技术,通过5G的技术我们可以在线观看很多考古历史现场。比如一些古代都城的宫殿,全都是土木建筑,都是基址、基础的部分。考古学家可能无法表述那样一种辉煌场面,但是现在,通过技术可以复原宫殿的修建过程,这种数字化的展现,更给考古大众化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比如我们最近在做这个三星堆的直播,就非常好,观众可以跟随机位进入到神庙当中,观看祭神的场景。当时人们生活的房子也看得见,摸得着,拉近了考古与普通人的距离。

文明之美看东方|何为考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考古解答了中华文明从何而来

  通过考古调查,可以发掘过去人们生活的遗留,可能是墓葬,可能是基址,也可能是石窟寺等等,从而研究过去人们的生活,他们的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呢?我们都希望知道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考古就是要研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是怎么一步一步起源、形成、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我们都说知古鉴今,通过了解过去,知道今天,并对今后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那么,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那么高度地重视考古和文明的研究,他不是把它看作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业,给大家业余生活增加点内容,增加点话题,绝不是这个。他看到了考古能够揭示的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明的悠久,我们的文明的连绵不断,我们的文明的灿烂辉煌,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这些是应该让我们的青少年知道的。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